第212部分 (第1/4页)

路好走。

对孙纲来说。这一趟回旅顺和大连,可以说是收获多多了。

现在既然“钱”的后顾之忧已经解决了,他基本上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专列到达奉天之后,孙纲又去专门拜会了一下奉天省长的刘铭传,正好新任吉林省长的鹿传霖和新任黑龙江省长的周馥也在,周馥奉李鸿章之命和俄国人办理“交收地界”事宜,深感责任重大,又认为“俄人狡诈,当盛设兵以防之”。因此希望孙纲能派海军舰艇至库页岛巡视,“以兵势相济”。让俄国人乖乖的“履约还地”。

孙纲对他的想法表示赞同,并告诉他自己对此已经做了安排,他离开旅顺的时候,北洋舰队司令叶祖圭已经派“海威”、“海归”两艘巡洋舰加上“漫游者”号水上飞机母舰和测量船先期到库页岛一带巡视测量。并采取“轮巡”的办法,让北洋舰队地各舰轮番前往库页岛“巡防”,一来为周馥收地壮声势,二来锻炼北洋海军官兵的远洋作战能力。“待京中诸事稍毕”,他巡视完天津大沽口炮台之后,就从天津上船,“亲率海军大队前往收地,宣示国威”。

周馥、刘铭传和鹿传霖听了孙纲地安排后放下心来。有海军助威,加上目前还驻扎在黑龙江的刘永福和张作霖两军。不怕俄国人不老实。

“敬茗率军海陆夹攻海参崴,使我国威大张。百姓怨愤大畅,实是痛快,”鹿传霖和孙纲这回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显得十分高兴,“但可惜最后功亏一篑,若是能拿下海参崴,当为千秋不朽之功业也。”言下之意甚是可惜。

孙纲对鹿传霖不是太了解,光听说他在清时历任地方大员,在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和兴办教育等方面多有建树,他说自己没能拿下海参崴。其实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只是替孙纲感到惋惜。

孙纲正想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周馥先替孙纲解释了一番。当时是他负责军需供应的,知道炮弹地供应不足,而当时全国的炮弹几乎都让他给弄到前线来了,他告诉鹿传霖没攻下海参崴是因为弹药不足,而且中国缺少巨型的攻城火炮,用于轰击海参崴的305毫米巨炮是用海岸炮改装的,不适合用于攻城作战,因此未能拿下这座坚城,“未竟全功”。孙纲当时能打出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说不容易了。鹿传霖听后连连点头,同时也深深叹息中国在工业方面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若工业大兴,多造巨炮巨弹,俄人断不敢如此猖狂”,表示自己到吉林上任后要多多鼓励民间工业的发展,“以之为第一急务”。

刘铭传和周馥也表示赞同,刘铭传说东北三省的矿藏之丰富,远在台湾之上,如今国家已经稳定下来了,正好可以兴办矿业,不但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也可以给无地地农民找到“衣食之资”。

刘铭传主政台湾的时候,在台湾兴办矿业就取得了很好地效益,如果不是清廷的一些守旧官员的无理干涉和妄加非议,他取得的成绩还可能更大一些,但当时因为清廷的掣肘,他的好多发展工业的计划都胎死腹中。现在,头上的那个昏庸腐朽的满清朝廷终于消失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刘铭传在辽阔富饶地东北大地上,终于可以施展自己地抱负了。

孙纲深以为然,他此次回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给中国订出一个发展工业地规划,他毕竟是从后世穿越来的,对中国的资源分布有一定的了解,虽然知道得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比起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可就要强太多了。

中国的矿业有很早的历史,在清康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是处于手工劳动的状态,但因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以“农政”为主,担心发展工矿业会占用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因此一直对矿业采取的是不支持甚至是压制的政策。但即使这样,到了清末,中国的矿业还是一点点的艰难发展起来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矿业发展的贡献,可以说功不可没。

现在,新的“华夏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矿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机。

因为孙纲知道,对于发展矿业和相关工业会占用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在目前的中国,应该是不存在的。

中国的人口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增长,到了清代,一些资料表明,在乾隆时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一亿大关,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人口危机”。到了清代晚期,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为人均可耕地的减少,造成了中国大量的农民失业,加上外国的入侵,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中国封建社会对此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加上封建国家机构本身的腐朽无能和低效率,结果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