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 (第1/4页)

“敬茗所言,的确不错,”严复叹息了一声,说道,“君主立宪之路也好,民主共和之路也罢,都是人走出来的。”

“不过先生所言,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综而论之,可用教育兴国四字括之,”孙纲说道,“且目前国家甫立,多有宵小之徒祸乱生事,希图火中取栗,君权也好,民权也罢,非强力铁腕不足以治之,古之所谓治乱世,用重典也,严先生之建言甚好,在下受教了。”

“权若不强,无论君民,总是一样,不免覆亡。”严复的额头好象渗出了汗珠,他想了想,点头说道,“敬茗之言,严某也受教了。”

“彼此彼此,互相学习。”孙纲呵呵一笑,知道自己已经做通了严复“大神”的思想工作,立刻说道,“我要是请先生出山,先在军务部助我一臂之力,以便我时时聆听先生教诲,先生可肯答应么?”

“严某惭愧,蒙中堂数次相召,以道不同,不肯相就,今日方悟前时之误,有何面目再见中堂?”严复叹息着说道,

“那有什么,中堂知道你的心意,是不会见怪的,你们共事多年,你对他的了解,应该比我清楚。”孙纲说道,“我再问先生一次,先生可肯助我?”

严复点了点头,孙纲看见眼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似乎有些湿了的样子。

(四百三十九)“我们”的银行

(四百三十九)“我们”的银行欢迎光临71wx

在做好了严复“大神”的工作之后,孙纲安排给了严复两个职务,一是在军务部负责全国的海军学校事务,在一个就是在礼部教育司任副司长,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负责开展全国的基础教育工作。'。'

在严复的提议下,孙纲把北洋船政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合并在了一起,成立了新的“北洋海军学院”,校址设在了大连,作为培养中国海军后备军官的高等学府。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严复指出,中国现在的军事教育制度里,过于偏重理论和技术知识,忽视了军人气质的养成,这对中**人的培养非常不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军官和技术士兵,往往是高分的好学生,但缺少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气质,在未来险恶的战斗环境当中,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战士。

真正的战士,应当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心,以及成为国家军人的自豪感,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具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牺牲精神。

严复把他的“新民德”的理念,首先运用在了中**人的气质培养上,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忠君爱国”的观念,巧妙的转化成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的“爱国爱民”观念。

据报纸报导,一些记者曾经看到了中国的军事学校每当军士生集训时,有军官问:生人之有气。而亡者无之,何为气?”众军士生皆答:“浩然正气!永存天地!”又问:“国家,何国在前而家在后焉?何国破即家亡?”众军士生答曰:“国在家在!国亡家亡!”又曰:“我辈军人,生于华夏,长于神州,得民之厚赡,当以何为报?国家养士经年,所为者何?”众军士生皆三呼:“保家卫国!”其声响彻天地,仪容壮肃,西人观之。皆叹服不已,曰:“不意中国人能如是。”

新一代中**人的培养,就这样地开始了。

在严复和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主持下,中国各省在原有的武备学堂的基础上又开办了多所高等军事学堂。这些高等军事学堂名为“军事学堂”,其实教学课程不仅限于军事,因为这些高等军事学堂还下设了好多中学堂和小学堂。专门教授重要的基础课程,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到2岁的有一定文理基础的青年入学,学生在高等军事学堂学习三至四年后,多数将进入到国家和各省地方机构及各行各业工作,“选成绩优异,聪颖好学之士出洋留学深造。以求成学有专长之大器,为国重用”。

为什么要这么做,严复的理由是,目前国家的财力有限,一下子在整个中国普及基础教育有一定地困难。而且民间还有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如先以开设国家急需的军事院校为主,“以优秀军人为侪民之表率”,而军事院校其实不光只讲军事,与国家各行业息息相关之基础知识都要教授,用“以点带面”的办法,为以后全面施行基础教育打下根基。

而且严复还主张,利用好民间地“私塾”资源,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在中国普及“识字率”,规定“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礼部派员不定期对各省市地方进行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