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 (第1/4页)

“不能怪他们。”孙纲看着她说道,“对咱们来说,现在应该是他们能做的最好的结果了。”他看着她,又补充了一句,“也是我最想要的结果。”

马月看着他始终不肯向她道出真相。不由得有些气恼,“你不想说也可以,我只问你一句,我们全家的安危这一次也在你的掌握之中吗?”

孙纲看着她,肯定地点了点头,“那辆坦克其实本来是为你们准备的。”他说道,“还有一辆装甲列车,不过已经用不上了。”

听了他的话,她微微一愣,脸上绽放出一个开心的笑容,他看着她向自己走来,张开了柔美的双臂,搂住了自己。

第二天,华夏共和国政务院发布公告,张之洞参政因病去世,其余的参政刘坤一、谭钟麟、王文韶、林绍年、陈宝葳等皆病重不能理事,李鸿章执政及孙纲参政抱病强出,李鸿章宣布政务院职权暂由各部分管。军务仍由孙纲代理,同时照会各国使馆,“昼间爆炸系燃放花炮烟火所致,不必惊惧。”

中国政坛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和前一天莫名其妙的爆炸事件在当时出人意料的并没有引起大的震动。而且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张之洞参政的突然去世引起了民间和外国的种种猜测,但中国政权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和众多的元老去职而发生震荡,相反变得更家巩固。

而后来一些报纸虽然也披露了一些关于“爆炸事件”所谓的“真相”但由于得不到真实而有力的证据,这些“真相”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但很多历史学者们注意到,正是在这次事件之后,中国有开始真正的摆脱掉了所有的束缚,进入了展的时期。

今天给大家补精,,

继续求收藏推荐订阅点击月票”)

(八百二十二)百年悬疑

后世的学者们在提到瞄年夏季的华夏共和国首都北京脚。当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令后人扑朔迷离的事件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很多人根据史料当中的记载对这些历史悬案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往往莫衷一是,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这些谜案背后的历史真相,人们仍然无从得知。

学者们对这些历史疑案感到最为疑惑不解的,就是当时的华夏共和国参政张之洞了。

张之洞以清流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巡抚,总督,为晚清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也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清末“己亥之乱”时,他同刘坤一等重臣一道推举李鸿章主持大局,华夏共和国成立后又任参政之职,成为华夏共和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张之洞在位期间。勤于政务,支持军务部长孙纲扩充海陆军,加强战备,为中国的工业、国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在华俄战争开始前,面对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张之洞一力主战。并首倡授予军务部长孙纲以军事指挥全权,使其能够全力抗击俄军。为华俄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李鸿章及孙纲病重不能理事期间,张之洞毅然担负起了国家领导人的责任,避免了国家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但随后张之洞却突然从中国政坛上莫明其妙的消失了。而联系到在华俄战争结束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多人认为。张之洞是因为一场“政变”而垮台,最后消失的。

据一些研究家们称,当时华俄战争中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军务部长孙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欲增兵彻底灭掉俄国,但张之洞却发现,中国国内的经济因为战争的巨大耗费已经难以支撑,因而张之洞反对继续对俄作战。张之洞认为长期的战争已经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由于对俄战争的胜利已经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觉,出现了英法美德四国联合干涉的局面,因此张之洞强烈要求结束战争,而孙小纲执意不肯听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之洞联合其余几位参政,借执政李鸿章病重之机逮捕囚禁了孙纲。并接受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准备迅速同俄国达成和解,结束战争。而张之洞的想要迅速结束战争囚禁孙纲的行为激怒了中**方和一些掌握实权的中国官员,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政变,使军方的最高领导者孙纲重新上台,依靠军队掌握了政权的孙纲随即迫使张之洞及其余几个参政交出权力,退出中国政坛。而张之洞不久病发身亡。而种种迹象表明,张之洞是被孙纲的部下(也极有可能是孙纲本人直接命令的)下毒杀死。

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张之洞给当时在美国朴茨茅斯同俄国谈判的中国外交使团发去的电报,在电报中,张之洞要求中国代表团迅速同俄国达成和约,并指示中国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