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部分 (第1/4页)

吾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事易地而殊,人易时而异。吾辈生于今日,而以此大业责合肥。吾知合肥必不任受。彼其所谓局外之誉议,不知局中之艰难,言下盖有余痛焉。援春秋责备贤者之义,李固咎无可辞,然试问今日四万万人中,有可以责合肥之资格者,几何人哉?要而论之,李鸿章不失为一有名之英雄,所最不幸者,以举国之大,而无所谓无名之英雄以立乎其后,故一跃而不能起也。吾于合肥之遇,有余悲焉耳。”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要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至二十世纪世界史要人物,亦无可疑也。”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请多多参照历史书,

继续求收藏推荐订阅点击月票!)

(八百四十五)历史名人的对比

为了能给世人个真实的李鸿启招旁征博引,将园,习十同诸多的中外历史名人进行了比较,其评述在后人看来虽不无偏颇之处,但认识无疑是相当深玄的。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所得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纷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纷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处,纷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彼乃不得不用金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戈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而鸿章华夏共和后自为执政,建树虽多,似不及安石影响之深远。”

“第五,李鸿章与秦栓。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栓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炮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第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略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合肥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国家,一封忠王,一为执政,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方,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给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十余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背?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