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部分 (第1/4页)

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最为激烈的反应。集结起来的英军装甲部队很快把伊拉克政府军打得屁滚尿流,攻占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剿灭了伊拉克新政权。随后英军和“自由法国”的部队联手进驻了叙利亚和黎巴嫩。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人决心全面清剿中东的亲轴心国势力。

苏德战争爆发后,在德国的猛烈反击下,苏联的“大雷雨计划”不但一败涂地,而且有在德军的打击下崩溃的危险。为了支援苏联,英国除了开通北极航线外,使用的另外一条重要的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里海。这样一来伊朗已经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发生在伊拉克的前车之鉴也提醒了英苏两国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和中国人在这个战略通道附近存在。两国准备联合向伊朗采取联合军事行动。

1943年8月25日凌晨,苏联率先开始了对伊朗的侵略行动。苏军坦克部队在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度过界河阿拉斯河,进入伊朗境内,另一支苏军纵队沿着里海南岸向东进军。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被苏军缴械。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的地方部落则趁机揭竿而起,在苏联羽翼下控制了伊朗北方的山区。

而在南部的波斯湾,英国皇家海军突然猛烈炮击偷袭了停泊在那里的伊朗舰队,随后占领了在卡伦河口附近的沙普赫尔港,那也是纵贯伊朗铁路的。英国空军的轰炸机偷袭了阿瓦士机场,停在那里的伊朗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地面上。接着,英印军乘船沿卡伦河北上,占领了阿瓦士。另一路英军从伊拉克出发,占领克尔曼沙赫油田。

英苏两国的进攻令伊朗措手不及。8月27日,伊朗首相曼苏尔被礼萨汗国王免职,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装部队停止抵抗。9月16日,英苏联军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亲轴心国的礼萨汗国王退位。次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开进德黑兰。伊朗境内的德国人、意大利人、中国人、日本人被逮捕,其中身体健壮的一半人被苏联挑去,发配到苏联境内的各个苦役营,在那里与苏联本国政治犯,以及从波兰东部捉来的政治犯一起挖矿;另外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捉到埃及和中东修筑军事要塞和防线。

~~~~~~~~~~~~~~~~~~~~~

本书所有人物和事件均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继续求月票……

(一千三百五十六)雏鹰

(一千三百五十六)雏鹰

9月17日,惊恐和懦弱的年轻国王穆罕默德在议会大厦宣誓即位。伊朗随后被迫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在这个条约里,英苏两国明确表示,他们的军队驻扎伊朗“绝不意味着军事占领”,同时保证“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保证“在反对轴心国法西斯统治的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完全撤出伊朗”。此外,伊朗应把全境的一切工厂、公路、铁路、江河、机场、港口、输油管、通讯设施全部移交给英苏占领军管理。英苏两国保证伊朗在将来的主权完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和苏联在其占领区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对伊朗的瓜分。在英占区,英国人一方面肃清这里的德国特务和亲德酋长,一方面支持各部落的分裂活动,以对抗德黑兰的中央政府。在苏占区,苏联人赶走了北方各省的伊朗总督,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将这些地方完全置于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苏联人同时支持“伊朗人民党”在伊朗北部地区发展势力、扩大地盘,准备在苏占区建立新的“波斯苏维埃共和国”。

在苏占区,伊朗为数不多的铁路和公路以及各种车辆设备以及大量人员均被苏联无偿征用。伊朗北部生产的小麦、稻米和棉花也被苏联人大肆征收,运回苏联国内。在英苏占领军的命令下,伊朗的大米、砂糖、茶叶、棉花、纺织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均实行定量配给。

伊朗的失陷使希特勒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他一直处心积虑的想要重新控制伊朗,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目的,其实和伊朗也不无关系。

德国对伊朗落入英国和苏联手中的结果极不甘心,因此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办法对伊朗下手。1943年10月10日,一支德国突击部队在古姆湖附近降落。第二支德国突击部队也渗入伊朗。他们全都属于第502战斗营,这是一支精锐的德国特种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