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朱植道:“这个事本王也考虑过几天,可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杨荣道:“直到今日见到蓝将军的依仗,荣才恍然大悟。依仗举中那面羊皮大纛,上面写着的字。”

朱植道:“征虏大将军蓝?!”

杨荣道:“对,正是这‘征虏大将军’五个字。平定西番叛乱,纵观我大明境内,自皇上起兵以来,首次刀兵全无,玉宇澄清。皇上高兴并不奇怪,但重要的就是玉宇澄清之后,还要这‘征虏大将军’何用?!”

朱植道:“勉仁是说,皇上如此迎接的用意是让蓝玉交出兵权?”

杨荣道:“对,如果蓝大将军明白其中道理,应该在三日之内请旨封还大将军印玺。不过以荣今日之见,威武的蓝大将军,似乎不知道王弼,朱亮祖之事。”哦,杨荣是说蓝玉有骄横不法之虞,王弼和朱亮祖都是因为骄横,纵横乡里被朱元璋赐死的。

朱植问道:“何以见得?”

杨荣道:“礼部跪礼相应,蓝玉不知回礼;皇上出宫门,蓝玉不知下马。这些都是此人骄横无状之相。昔日天下未定,皇上需要依仗着他东征西讨,今日天下已定,皇上还能容此骄横之人吗?如果蓝玉府中有人可劝其交还大将军印,韬光养晦,还可能善了君臣一场因果。如果他还执迷不悟,祸事就在眼前啊。”

听着杨荣的话,朱植陷入痛苦的思索中。对于历史上朱元璋屠戮功臣,朱植相当反感,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事,以朱植这种性格的人来说,非常难以接受。对于蓝玉企图谋反的罪名,朱植一直认为是朱元璋欲加之罪。现在看,杨荣的话已经把事态分析得很清楚了。一个硕大的陷阱摆在蓝玉面前,在这个惊天大案之时朱植又该如何是好?

***********************

骑兵最近陷入创作瓶颈之中,期待大家给我力量,多多砸票吧!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万历新史》很不错的历史YY,写作严谨,重新上传之后,情节显得合理了许多,推荐喜欢历史类架空的朋友读读。

第七章 北风乍起(4)

当朱植来到宫里时,筵宴还没有开始。为蓝玉庆功的筵席设在奉天殿中,四品以上在殿内就坐,其余的都在丹墀之下赐座。在大殿外东西两侧,一些锦衣卫的官兵在摆设着一杆杆黄麾。进入大殿之内只见东西两边站着十二名执金吾,举着金锁、卧瓜、立瓜、锁斧等礼兵。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下西,膳亭于御座下东,珍羞醯醢亭于酒膳亭之东西。这时,御膳房的太监们端着大条盘子来回上菜,一个个更是忙得满头大汗。

朱植进来,早有太监在殿门唱名。他一眼就瞧见皇上的首席座位设在正中,皇上的身边,就是兴奋得满面红光的蓝玉。好个蓝大将军,此时他身穿紫色衮袍,长身红脸,三股长须,铜铃班的大眼,坐在那也是威风八面。相比之下矮小黑炼面目丑陋的朱元璋就相形见拙了。朱元璋好大的恩典,居然让蓝玉在自己身边就坐。

朱植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御座之前,在老朱面前行了个标准的君臣大礼,跪着道:“父皇,刚才儿臣回去睡了个午觉,嘿嘿,没想到晚了来,请父皇赐罪。”

朱元璋微笑道:“起来吧,还好,时辰未过。父皇不好喝酒,一会就罚你给凉国公敬酒。”

朱植答应着站起来,对着蓝玉道:“大将军浴血奋战,功劳来之不易。这次进京,一路上定也非常辛苦。今日父皇专门为你设宴庆功,本王早知蓝大将军海量,今日与你不醉无归。”

蓝玉这才站起来道:“蓝某何功之有?这都是皇上调度有方,前方将士们能体恤圣德,那些跳梁小丑,怎能挡我堂堂王者之师?辽王殿下,您过奖了。”

这几句话看上去是冠冕堂皇,也说得无可挑剔。可他也不想想,今日这里是什么场合,和他说话的又是什么人。你“公爵”权势再大,也大不过王爷呀!

按规矩,辽王走过来一打招呼,蓝玉应该马上起身离座,陪着小心说话才对。可是,这位蓝大将军大概是高兴得有点发昏了,刚才辽王给皇帝下跪,他仿佛什么都忘记了,还大咧咧坐在一旁。直到朱植站了起来跟他说话,他才起身,连行礼的势头都没有。

朱植倒没觉着什么,有太监将自己引到南首座席上,只见这排都是皇族,为首的正是皇太孙朱允炆。而坐自己旁边的两人和早上大典时一模一样——长得跟强盗似的朱楧,还有一村子人欠了他钱似的朱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