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 (第1/4页)

庞涓声名远播,孙膑仍守在山洞与鬼谷子学习,从以往所学中找出不足,孙膑为人正派,鬼谷子索性将一生兵法感悟系数相传,孙膑此时才能已在庞涓之上。

庞涓向魏王推荐孙膑,魏王大喜,备足礼物,暗中叮嘱,切不可失了礼节,带上王命代表魏王迎孙膑下山。

孙膑学艺有成,魏王使臣递上魏王还有庞涓书信,相邀孙膑共谋大业,一是替庞涓高兴,得魏王重用,二是为没有忘记彼此情谊感动,魏使者守在山下不肯离开,孙膑动了心思,舍不得老师,只得前去询问,山洞内为之一空,一旁刻下一个“慎”字,和“情”字遥相呼应,孙膑清楚,不得锋芒太露,否则伤及自身。

魏王再得能人自是高兴,王城之中款待,庞涓此时已经高高在上,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山中人,众将无不恭维,庞涓自是得意,师兄弟二人相见一番寒暄,

孙膑才学惊人,虽有收敛依然难以遮挡光芒,魏王大喜,同样犯难,当日答应庞涓将军国大事交给他处理,如今多了一个孙兵如何是好,“上‘将军,寡人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神色微变,大权在握,性子里贪婪一面此时完全显露,大王有意总不能反对,同样担心孙膑取代自己位置,“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于是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孙膑入住庞涓府,两人朝夕相处论谈兵法庞涓时因不解无话可答,孙膑细心讲解,庞涓表面不露声色,心中早生不快,孙膑才能在我之上,时日一久必然对自己有所威胁,此时尚能念在师兄弟情分,尤其是鬼谷子所赐那个“情”字。

二人入宫见魏王,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阵,庞涓却茫然不识。为怕失面子,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庞涓听罢,赶忙走到魏王面前讲:“这叫八门阵。又可以中途变为长蛇阵。”待孙膑布置完毕来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与刚才庞涓所说一样。

“两卿才能并称杰,真是魏国大幸!”

庞涓经过这事,顿时有了危机感,更是一次次被噩梦惊醒,下定决心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身世凄苦,同样思念亲人,“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只由叔叔和党兄带着流浪。不想最终连最后两个亲人同样不知去向了!无处容身,索性入深山学艺,多年未归,连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世了吧!”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人非草木,孰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此事还是不提为好。”孙膑有些伤感,孙膑是齐国人,齐魏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

“兄长说得有理,大丈夫随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庞涓安慰说。

孙膑不知是计,突然有一天,忽然有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他。那人自称是齐人,有孙膑堂兄书信带来。

孙膑忙接过信。信中以孙平口气,讲述了兄弟情谊,告诉了叔叔已去世。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祖业重建。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再一次盼望孙膑早日归来。

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热情招待传信人,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度晚年。

传信人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庞涓骗到孙膑回信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卿以为如何?”魏王面色平淡,孙膑尚未成气候,若真为齐王所用,魏国争霸路上必然遭遇强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