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 (第1/4页)

为工业、军事最重要的矿产资源,钨这种东西大清境内却很少。没办法,老天爷好像总喜欢把某种东西扎堆儿放在一个地方∪如钨,全世界百分之七八十都在南明,在南明的价格只有这一半不到▲中途被曰本转手一道,再卖到大清,就成了这般天价。

当然,本来也可以没那么贵的,六七腔吨就可以,但是曰本中间商把大清上上下下相关官员都喂饱了,一吨很顺利地多卖一两千。以致大清国内现在只能用八千多一吨的钨。

穆隆额估算着,穿甲弹生产量不像普通子弹≮弹那样稳定,但这个郴年用上两百吨钨还是很现实的。他让人算了一下,按200吨算的话,一年就可以贪墨72000大洋。

铜和钨两笔加起来,这个兵工郴年就被贪墨掉22000大洋!

两百六十多万大洋,而这只是这一家兵工厂而已。全国的兵工厂基本如此,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可以说,全大清除了皇帝一个人不贪墨,所有人都在贪墨。仅仅是弹药这一块,全国一年就有上千万大洋进了相关官员的腰包。

……代价是:除了少数几个八旗师、还有一些重点部队能用上铜子弹之外,90的汉军用的都是钢子弹、或者是更糟糕的铸铁子弹。大炮用的也是钢弹壳,而不是铜弹壳。无数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坦克炮、岸防炮、节……这些需要穿甲的武器,它们所发射的所谓“穿甲弹”,里面的“钨芯”基本上都是钢芯。钨芯弹成了“乌心弹”,穿甲效果还能事几成,可想而知。

而子弹不用铜而用钢做,带来的代价:第一,就是枪管壁来复线磨损严重,武器寿命大大缩短。第二,钢比铜轻,射程、子弹飞行稳定性等等都要逊色不少。第三,钢没有铜那么好的延展性,不能像铜那样在爆炸高压下迅速填满枪管的所有缝隙,枪膛内推力效果不理想。更要命的是,如果枪管做得稍不精密,钢子弹就可能硬卡在一个地方打不出去,导致炸膛。第四,打进人体内不易变形,杀伤力小。第五,容易卡壳。……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钢和钢之间碰撞摩擦,太容易产生火花,容易导致走火……

……

军工系统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偷工减料,除了各级各层都在贪墨、保护网早已天衣无缝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知道这些粗制滥造的军火,根本就不会被使用。自从9世纪末最后一次明清战争以来,各地兵工厂就在生产这些破烂,年复一年,旧的报废掉、新的发下去,大清“千师陆军”从来就没有开过枪。纵使是破烂,又能怎么样呢?

尤其到了戊戌变法、满清对南明形成战略攻势之后,整个帝国,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只可能是大清打过去,不可能是南明打过来。加上南明惊恐万分地修筑长江防线,好像能挡住清军就谢天谢地了……“南明不可能打过来,只可能大清打过去”这种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但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原本就较为腐朽的满清,在变法成功、取得了很大成绩之后,迅速地更加腐朽了……相反,原本就较为清明的南明,在这几十年间,走上了逐渐君主立宪、政治更加清明的道路。

直到前不久的最新一次明清战争,真是让这些军工系统的蛀虫们捏了一把汗。索性这次短暂的战役里,军火质量问题没有明显暴露出来。最大的原因,就是跟明军实打实交锋的主要都是八旗师▲八旗师作为精锐部队,他们的武器弹药都是“特供”的,质量都还算不错▲那些汉军,不是被打死在江里当了炮灰,就是被抓回南岸当了俘虏,夸张点说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

这场“冲突”闪电般地结束了,整个满清贪官集团又长长地出一口气。原本他们连各自的替罪羊都内定好了,现在是一橙�逍∷低�惊。很快,军火系统又开始肆无忌惮地造垃圾军火,整个贪官集团又开始肆无忌惮地收保护费、为垃圾军火开绿灯了。

……

穆隆额吩咐道:

“把那个匾再拿过来。”

两个下属马上从柜子里迢了一只匾。这只匾是晚上吃“女体盛”之前,牛忠清安排上百个工人敲锣打鼓送来的。上面四个老套的大字:爱民如子。但是字虽然老套,却价值不菲,首先木匾是用两块宽紫檀木版拼接成的。紫檀为木中名贵之最,大料更是稀缺。这虽然不是一整块匾,但两块拼接,每一块紫檀板也算是贵重之极了。四个大字又是国内第一流的名家所书,用真金镀上去的。光这一块匾就值上万大洋了。

但是,收礼经验丰富的穆隆额自然明白,玄机一般都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