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部分 (第1/4页)

纵观这一望无际的人民卫队队列,基本每个士兵都是如此,士气高昂,在这寒冷干燥的夜色中行进,脚下踏着松软的北方农田,耳边听着坦克和装甲车的轰鸣……这种征服者的快感,加上身边钢铁巨兽带来的安全感,让每个士兵都兴奋的**中直跳,尽管已经是后半夜了,可谁也没有一丝困意。

身后的远处,是两丛跳跃的火苗。——其实,那并不是什么“火苗”,而是足有十来米高的巨型火堆,每隔十公里就会有两堆。只是距离已经太远了,所以看起来甚至比打火机的火苗还小,简直就像两颗明亮的星辰。现在,这两颗星晨还是基本重合的,只是稍微分开了一点,能分辨出是两颗而已。

这说明进攻方向还是基本正确的,没怎么偏离。身后的两点“星辰”极好的发挥了作用,始终规范着士兵的进攻方向,比天上的北斗星还管用。

……

月光很亮,视线比想象的好,按理说行进速度完全可以比现在更快些的。但是因为是初次夜间机械化大行军,所以向小强交代一定要慎之又慎,小心点,宁愿慢一点,千万别被人伏击了。现在这样时速八公里左右就挺好,步兵也能跟上。虽然对于徒步步兵来说,八公里时速快了些,但是这些步兵都是有装甲车坐的。到了一定距离,车上车下的士兵可以调换。

八公里时速,算可能遭遇的一些小抵抗,也足能在天亮前推进到海边了。再快的话,不但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徒步的步兵就不太跟得上了。少了两边散开的徒步步兵,那就太危险了。

装甲师一路往东北方向推进,沿途也不断遭遇小规模抵抗。但是这是一个如此强大的装甲师,很多时候都没怎么打,对面清军就望风而逃,连火炮都扔掉不管了。广武“一人被俘、株连全家”命令的副作用,此时显现出来了。

原先要是没这道命令,他们在长官的威逼下,可能还会抵抗一阵子,被合围也不可怕,大不了最后投降就是。但是现在,被俘的恐惧,令这些小股清兵们甚至不敢一战。他们知道明军机动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生怕留下来抵抗就会陷入包围,最后肯定谁也跑不了,那自己一家老小就全完了。

甚至原来会逼着士兵抵抗的清军军官们,现在也是带头撤退。——一旦陷入包围,自己是军官也免不了被俘。朝廷可不会因为自己是军官,就对自己妻小网开一面。倒是那些家在山西、陕西、河南的清兵们,这时候反而会兴高采烈地主动投降。他们此刻已经毫无顾忌了。家乡已经被明军解放,他们知道只要投降明军,很快就能回到家乡。

于是出现了奇妙的情形——每遇到一股清军,微弱抵抗两下之后,这股清军立刻就会化为两股,一股扔下重武器、飞也似地逃窜,另一股兴高采烈地留下投降。

就这样,一路推进、连打着顺风仗,后半夜两点半,第五装甲师先头部队的侦察营已经推进过了同兴镇,没发现清军。镇边的老百姓听到噪声,都披了衣服出来看,只见月光下大片的金属海洋,大片的钢盔泛着寒光,在镇外攒动着慢慢流过。

他们目瞪口呆之余,好半天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这一个月来,朝廷的千军万马不断往南边开去,镇上也不停宣传朝廷军对有多么强大、朝廷的防线有多么的固若金汤、南明是多么害怕,已经哭着喊着向朝廷求和……老百姓们都以为,自己要在大清治下过一辈子呢。

想不到,白天和上半夜响了一阵子炮,后半夜明军竟这么开过来了……命运竟然这么悄然无息的就改变了。

……

此时距离海边估计还有20公里,按这个速度,再有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侦察营的一个排广阔分散在田野里。最前头是二十来个步兵,挎着冲锋枪和轻机枪,在田野里步行,成一个扇面搜索。后面隔着一段距离是几辆挎斗摩托,挎斗里架着啄木鸟机枪,慢慢地往前开。在最后面,是三辆闪电…2轻型坦克,和两辆架着机枪的装甲车,为他们提供支援。这两辆装甲运兵车都是空的,上面的士兵已经在前面步行搜索了。

广阔的农田光秃秃的,惨白的月光洒在上面,远处偶有一两座高大的坟堆。田间地头的枯树上,不时有猫头鹰发出一声怪叫。

这气氛倒是非常恐怖。

侦察营的士兵们纵使手中握着冲锋枪,也不免提着一颗心。他们可不像后面的官兵们那样轻松,该说的说,该笑的笑,该抽烟的抽烟。后面的部队可不大会遭到突然伏击。遭到突然伏击的,只能是他们这些前进在最前方的、兵力又最薄弱的侦察部队。他们就好比在雷场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