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部分 (第1/4页)

向小强仍是不明白,说道:

“那你就说你什么意思吧。”

“我的意思……”十四格格又露出了狡黠的目光,说道,“你去跟朱祐榕说,或者让卫子衿跟朱祐榕说……就说对于北京的那帮人,只是口头承诺远远不够,我们得做出点实际行动来表示一下……比如说,为了表示大明今后民族和解的诚意,安排一位汉人的年轻勋贵,迎娶一位旗人的高贵小姐……”

“啊!!”

向小强头脑中划过一道闪光,顿时心中豁亮了。

“哈哈……十四啊……”他高兴的一下蹦起来,转了几步又坐下,哈哈笑道,“你这主意可真是好,太好了,太绝了……哈哈,这下朱祐榕赐婚,也能赐得名正言顺了!满朝文武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就算国民也只会祝福我们!因为……哈哈,我们两人的结合,乃是新大明民族和解的象征,的典范,的经典,的……的……的一切!!!啊……哈哈哈哈……”

对面的榻榻米上,十四格格依旧端庄地跪坐着,脸上带着迷人的笑,望着他。

向小强兴奋地绕着十四格格直转圈,搓着手,就差扑上去了。可是有了刚才的“教训”,他可老实多了,不敢不把十四格格的警告当回事。眼下,直到两人入洞房的那一刻,眼前的这位人间尤物、梦中情人,都是仍像荷花一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

第167集 恐怖手段

那顺把沐虎和恭亲王的颠覆计划,其中他知道的部分都说了出来。()屏风前的沈荣轩、屏风后的朱祐榕,都完整的听了一遍。

然后,沈荣轩又巧妙地问了几个问题,那顺也都回答了。沈荣轩对照一下先前的审问记录,并无什么大的出入。

这是甄别谎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反复盘问。用各种方法、各种角度、反过来掉过去的盘问同一件事。如果事情是编造的,那不管说谎者再高明,也很难不露出破绽。特别是那种自以为聪明、把真话和假话掺在一起说的人,露馅露得更快。因为在这种盘问下,你一旦说了一个谎,就得拼命记住这个谎话,还要不断编造新谎话来掩盖旧谎话,然后记住越来越多的谎话……这样很快就会破绽百出了。特别是被审问者只有一个人,一个脑子,而审问者通常是一组人,若干个脑子。一个脑子在压力下想对付若干个脑子,可以说胜算很小。

现在经过了几轮审问,那顺都显得很自然,没有说谎者通常表现出的那种压力感,也都是张嘴就说,没有犹豫不决的思考表现。最重要的是,他说的前后都能对得上。

有着丰富情报经验的沈荣轩点点头,表示满意。现在他终于能够代表大明帝国,相信这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

而且,他很快判断出,沐虎将军和恭亲王虽是合作者,但也有分歧。这个那顺明显是沐虎的人,而沐虎直接掌握着兵力,又不像恭亲王那样受到那样严密监视,所以他将是这场阴谋的掌控者和执行者。政变能否成功,主要都在沐虎这里。恭亲王地位虽高,但也只是起到一个“幕后策划者”以及“政变旗帜”的作用。

而恭亲王和沐虎联手搞这场政变,既有共同目的,也有不同目的。这体现在他们对大明提出的两点条件上——1、保留大清,2、善待旗人。

恭亲王的目的明显要功利得多,他很可能已经瞄准了皇位。所以第一个要求对他来说是关键。而沐虎的目的应该单纯一些。沐虎是不可能觊觎皇位的。无论谁做皇帝,对他来说实际区别都不大。因此,他应该更重视第二个条件。甚至第二个条件,很可能就是他搞政变的目的。他想用和平献出北京,来换取旗人将来的保障。

沈荣轩心中盘算着,保留下满清政权,这肯定不可能。但是善待旗人,这个很容易做到。而且这次北伐战争的对象,也只是满清政权,而不是全体满人。要消灭的只是政权,而不是民族。因此,他认为沐虎可以很好的拉拢一下。一方面让他努力准备政变,另一方面让他丢掉不该有的幻想,不要对恭亲王产生较大的依赖性。

他跟那顺谈了一番,让那顺告诉沐虎:既然沐虎将军如此信任大明,那么大明这边也得坦诚相待,把能答应什么不能答应什么都如实相告。沈荣轩告诉那顺,保留满清政权,这个肯定不可能。要是大明喊了那么两百多年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又打了这么一场战争,最后居然让满清政权保留下来了,那先就无法向全大明的百姓交待,也无法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交代。其次,大明两百多年的对北方故土的要求、以及这一场北伐战争,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