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部分 (第1/4页)

甚至还能置办家具、新衣,甚至每月吃上几顿肉。这样的生活,在洛阳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可在冀州,杨修悲哀的发现,最偏远的村镇也能做到。

此外,游历许多城池,除了偶然一次看到军队调动外,便再也没有寻到一兵一卒的身影。诺大一座几万人的城镇,只有区区百余名警备队员负责治安巡防。没有盗贼、没有流寇、没有土匪,好的让人难以置信。唯一麻烦的便是跨州时需要在身份核准牌上加盖钢印。

自嘲一阵。杨修继续上路。目光游走两旁,时而放在绿油油的田野之上,时而仔细凝望田间劳作的农夫耕牛,一派悠然自得,一副田园风情,深深地吸引了身为士子的杨修。

正当杨修心中感慨之时,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前面的公子,敢问是要去哪里?”

吐脚步,杨修回头观望,只见一位头戴发巾、身披风衣、面容俊朗的中年骑马追来,“小生要去蓟县访友。老哥风尘仆仆,也是要奔蓟县而去?”杨修极有风度的抱拳施礼。

中年人利落的翻身下马,笑呵呵道:“在下亦是访友,本以为路途孤独,却不想遇到外出游历的公子,在下斗胆,何不结伴而行?”

“哦?”杨修愣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好!相逢即是有缘。在下杨过,司州河内人氏。”

中年人面露欣赏之色,“在下徐方,颍川阳翟人。素闻北方各州在高将军治理下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方偏居颖川,只以为北方苦寒,谣言多有夸大。谁知,亲来之后,才猛然发觉,谣言反倒是谨慎许多啊!”

“在下亦有同感,高将军的确是不世奇才,如今又取得大捷,实乃朝廷股肱、社稷栋梁。”杨修面不改色的吹捧,好似高勇忠诚的仰慕者。

徐方诧异的望了一眼,旋即露出一丝微笑,“是啊!北方大捷,报上说俘虏十余万,创古今未有之奇迹!左匈奴、西部鲜卑几乎全军覆没,而此役不过动用了高勇麾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历数朝廷名将无出其右,厉害啊!”

“哦?徐兄也对军事感兴趣?”杨修不着痕迹的笑问。

“哈哈,当然。放眼北方,人人以从军为荣,家家以战功为耀,尚武之风如此凛冽,方又岂能不受影响?”徐方昂起头来,“再者,高将军治军独有一套手段,乃其余地方无法企及,若能了解一二,方可了却心愿。”

“徐兄理想令人敬佩,过就差了许多,从军不敢想。只愿学习一些经商之术,将祖上流传下来的家业发扬光大。高将军不是常常劝诫民众,从军也罢,经商也罢,耕种也罢,只要遵纪守法、按规章纳税,便是对官府、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杨修坦诚道,虽然真正的目的是调研。

“殊途同归!走,前方有座小镇,你我相遇不易,同去喝杯水酒。”徐方爽朗道,翻上马背催马前行。杨修叫一声好,也紧随而去。

小镇不大,大约两万人规模,因靠近两州交接,餐饮住宿异常发达。正对官道的大街上,打出各式招牌的酒家、客栈占满路边,行人络绎不绝,各种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民政、警备、稽私三大部门的办事机构紧紧相邻,对跨州人员履行必要的核查手续≠姓对此高度种,正因有此核查程序,才最大限度减少了罪犯的跨州作案。

当然,任何事物,总会有少数人反对∪如说眼下坐在‘王记酒家’窗边的主仆三人,就用一种冰冷的目光打量着对面的官府大院。

“少爷,大捷过后还未彻底放开边禁,除非有人担,否则暂时无法离开幽州。”老仆无奈的低声道。

“没办法通融?难道幽州的官都是盐米不进?”少爷很是恼怒,却没有表现在脸上,说话时除了目光冰冷外,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

老仆苦着脸摇头道:“也不知高勇怎么弄得,从上到下,包括门卫都不收一分钱。”

“打听到还得等多久吗?好不容易得到父亲的消息,得尽快赶回去,为家业尽一分力。”少爷眼中闪过一丝绝然,可其中又包含着一份无奈与伤感。某个人的身影隐隐约约的出现,又淡淡的消散。

沉默之时,望向窗外的少爷,双眼猛然一亮,轻轻地哼了一声,“嗯,那不是杨……他怎么来了?”

困惑之间,杨修和徐方系好马匹,有说有笑的一同步入官府大院。

少爷突然起身,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走吧,找一处客栈先住下‰不到太尉也会来这一手,哼,私通高勇,这罪名可不小啊!”

' '

第二章 固本培元(14)

“幽州民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