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唐宛宛抿着嘴笑,心说陛下就是嘴硬,瞧民生去哪儿不好,非得来城北?去城北何处不好,非得来最好玩的一条街。这条街上要么是成衣店要么是首饰店,还有绣坊琴室若干。即便是路边的小摊位,上头摆着的也大多是女子的玩意。

明明就是专门带她来玩的,偏偏不肯承认。

晏回寻了她的手拢在掌心里,慢悠悠地在街上踱步,周围行过的姑娘妇人都会若有若无地瞧他一眼——实在是小伙儿长得太俊了。

远远看见街边立着几个大棚子,唐宛宛仔细一瞅,立马笑开了:“老爷,那里在施粥呢。”

立冬日、冬至日、大年初一一向有施粥的传统,唐宛宛长在京城,自然不陌生了。

几个粥棚顶上都贴着偌大的彩字,昭示自家出处。这个上头写着“城西玉器孙家”,那个上头写着“城东米粮刘家”等等。

虽是施粥,排队的人却寥寥无几,粥棚的几个小厮百无聊赖地坐着,双手拢在袖子里闲得唠嗑。几大锅的粥从热放到凉,也不见人来领。

“怎么没人来领啊?”唐宛宛看得可惜,想了想又开心了起来:“是不是因为咱京城的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了?”

晏回拉着她往明延街深处行,低嘲一笑:“都是伪善之举,做给贵人看的。”

“啊?”

知道唐宛宛听不明白,晏回又道:“城西的玉器孙家为何要跑到城东来施粥?京城因各处的地价差大,导致泾渭分明:城北离皇城最近,住的是高官;城西住的是像你家那样的大族;城东为朝中新贵、商户和富民,城南才是贫民所在。”

“大户人家施粥有两个好去处,一是城南;二是去四个城门口,那里贩夫走卒甚多,兴许会上前讨碗热粥。而此处住着的都是富商与富民,谁会拉下脸面来讨粥喝?”

唐宛宛越听越糊涂:“那这儿为何立了一排粥棚啊?”

晏回笑笑:“今日我出宫去祀天,进出过的都是东华门,走的可不就是城东这条路?他们想让我或是别的贵人看到这番善举,自然也得在这条路上。”

“然今日仪卫开路,从城门到东华门一路闲杂人等不得逗留。商人迫于无奈,又想做戏给贵人看,这便把粥棚设到这条街街口处了。若是能侥幸入了贵人的眼,仁商的名声就传出去了,自然少不了好处。”

唐宛宛想了好一会儿,脑子才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不由感慨:“施个粥还有这么多门道,果然是奸商啊。”

她回头再看看那粥棚上硕大无匹的招牌,更多了两分不屑——招牌做这么显眼,一定也是为了方便陛下看到。行善不为百姓,而为了一己之私,竟整这些歪门邪道的。

明延街上熙熙攘攘,几家成衣店门口都挤了好多人,大多是中年妇人和年轻姑娘,男子不好意思跟一群姑娘挤,只好悻悻离开。

唐宛宛一路走一路看,眼角眉梢都是笑意。这回却是晏回不明白了,

唐宛宛说:“每年立冬这日,京城的成衣店为了揽客,都会半价出售棉衣,也能搏个好名声。”

晏回微一思索,长叹:“照旧是奸商啊,半价售衣还卖得如此红火,可见一件衣服的成本更低,半价售衣都能赚回本钱来。”

唐宛宛呆了一瞬:“好像是诶?亏我以前还当很便宜呢,每每都要囤几件。”

晏回揉揉她的倭瓜脑袋,笑了:“以后不会敢有人占你的便宜了。针工局做的衣裳你想穿多少穿多少。”

待行至街尾,此处离唐家只隔着一条秀水街,晏回问她:“可要回家看看?”

唐宛宛自然乐意,高高兴兴到了街口,隔着老远就看到了府门口停着的马车。她仔细认了认,忽然顿住步子,转过头说:“陛下,咱们别进去了。”

晏回不解:“这是为何?”

“这是我二姐和二姐夫的马车。”

唐宛宛仔细给他解释:“今天立冬节,按习俗是该出嫁女该带着姑爷回娘家的。我大姐二姐难得回家一趟,肯定有好多话想跟我爹娘说。大姐夫二姐夫也难得来一次,陛下要是去了,他们会不自在的。”

她这话说得实诚,晏回听着却不是滋味,心说自己这个新上任的姑爷又被排除在外了。

也确实是他身份特殊,进去之后君臣之礼一行,人家一家人都得顺着敬着他,如何还能说得上热乎话?

晏回迟疑了一瞬:“不然你自己进去?朕在外头等着?”

唐宛宛噗嗤一声笑了,扯着他的手回马车,一边说:“我哪有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