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1/4页)

伯颜之所以迟迟不想使用这一办法,是他高傲的性格在作怪,伯颜才智极高,生平还没有遇到象样的挫折,一路惨败下来,总想着重整旗鼓,扳回一阵,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得蒙古军队遭受的损失更大。

亲兵队长对伯颜的话历来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立即去传令。可惜的是,命令是传达下去了,就是已经不可能再执行了,因为几千残兵已经给团团包围了。

这次追来的不仅仅是玄甲骑兵,还有费时兴率领的一直在敌后活动的正规军,他是奉柳河子之命赶来拦截伯颜的。柳河子是一代名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思维严密滴水不漏,自然是不会让伯颜逃跑。早就下令给各部队,要他们配合好李隽率领的宋军拦截伯颜,发动百姓侦察,给提供情报,进行阻击,竭尽所能把伯颜在江南干掉。

伯颜是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官,凭着他杰出的军事才干,总是能把军队带出险境。虽然代价很沉重,毕竟还是逃出险地。

伯颜能够逃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柳河子得到情报,郭侃要在江阴上岸,要是郭侃数十万大军在江阴上岸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在干掉伯颜和阻止郭侃上岸两者之间选择的话,自然是阻止郭侃上岸更重要、更紧迫。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柳河子才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去夜袭江阴,炸毁了江阴码头。

夜袭江阴成功之后,柳河子命令费时兴这个头脑灵活的得力助手带兵马不停蹄地赶来围歼伯颜,而他本人带兵去常州和镇江,想仿效夜袭江阴再把常州码头和镇江码头摧毁掉,那样的话,郭侃数十万大军就没法上岸,即使上了岸,由于补给跟不上,也会推迟行动,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

正是柳河子不能全力以赴,伯颜才一逃再逃。赵佥的玄甲骑兵虽然勇猛,毕竟人数有限,扩编之后也才五千人,要对付几万败兵还真是吃力,何况还有伯颜这个天才的指挥官。李隽虽是驱动大军猛追,可蒙古人为了逃命,两条腿居然比得上四条腿,跑得飞快,除了玄甲骑兵拥有宋朝最好的战马能够追上以外,其他的部队真难追上。

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了一条规律:一心逃命的敌人总是很难追上。即便追上了也很难全歼,漏网之鱼总是多如过江之鲫。

望着费时兴和赵佥率领的玄甲骑兵前后合围过来,亲兵队长的脸色刷的一下变白了,他也绝望了。亲兵队长跟随伯颜出生入死,久历战阵,把伯颜的兵法倒也学了不少,心中略一权衡,立时有了主意,大声下令道:“丞相有令,朝这边冲。”右手朝前右边一指,道:“我们的援军来了,就在这边。”

蒙古军卒现在最喜欢听见的字眼莫过于援军两字,一听他这话,脚上好好装了弹簧,一弹老高,不要命似的冲了过去。

亲兵队长把伯颜背在背上,带着几个亲兵冲到杂草丛中,借着杂草的掩护顺着小河逃走了。费时兴和赵佥一心想抓住伯颜,没忘了搜寻他,可是视线给杂草挡住了,没有发现亲兵队长背着伯颜逃走一幕。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忠和,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我把将士们都交给你了。忠和,请你转奏皇上,臣无能,没能完成皇命,罪大恶极。”伯颜支撑着说出了见到郭侃后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还我河山……”头一歪,气绝而逝。

在历史上,伯颜这个曾经建立大功,灭掉南宋的名臣、名相、名将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当历史重来时,他的威风已不再,居然给“还我河山”四字气成心病,终致于死。

李隽得知这事后是这样评论的:“我没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本事,我要伯颜对春联只是想挫他锐气,没想到他自己为了炫耀对出‘长城一万里壮哉更新’的下联,等他发现我的横批是‘还我河山’才知道自己无意中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有了心病,才有了后来的死亡。”

李隽用一首《囚歌》骂死了吕文焕,用“还我河山”横批气死了伯颜,因而他得到一个非常有名的外号“口诛笔伐”。口诛笔伐四字往往形容那些处于无奈之中的人把愤怒聚于笔端,来发泄一番,被骂的人还是逍遥自在,根本就没有多少用处。独有李隽不同,吕文焕和伯颜一个死于口诛,一个死于笔伐,绝对可以当得这四个字。

郭侃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人就是伯颜,在他的记忆中,伯颜是个生龙活虎,精力无穷无尽的超人,就算是病也不可能病到现在这样。可事实就在眼前,他又不得不信,伯颜为什么会成这模样,郭侃这个拥有无上智慧的“神人”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