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郭侃引用这个著名的典故婉拒李隽地劝降,意思是说忽必烈虽是异族。 待他很是不错,他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死也只有尽忠的份。

李隽接到他的回信后,再次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驳斥了他的观点,李隽在信里说:“豫让沽名钓誉之徒。 名虽为国士,实则国之贼也。 是时。 晋室危弱,豫让不知报效晋室,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却为一叛贼尽忠,实为虎作伥,为祸晋室。 忠和明达之士。 当知顺逆,朝庭天下共主,蒙古实为蛮夷之人,忠和不知为朝庭尽忠,却为异族效力,置郭氏先祖于何处?置郭老令公一世英名于何地?

“朕将提一支劲旅,渡江北伐,光复中复。 收复燕云之地,还华夏太平盛世。 忠和为顺,当名垂青史。 若为逆,天兵到处,自当殄灭。 天道浩浩,王道荡荡。 忠和三思。 ”

春秋战国之际,盛于养士之风,说是士其实是养一帮子打手之类的游手好闲之徒,象孟尝君居然连鸡鸣狗盗之辈也养起来了,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们是无业游民,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才去找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混吃混喝。 当主人家有钱地时人候,给他卖命,没有钱的时候,就作鸟兽散了。 孟尝君地起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李隽驳斥豫让之说可谓一针见血。 发人所未言,郭侃熟读经典。 尊信儒家之说,自然是不信李隽这一说法,细细一想又不无道理。 信中表现出了李隽的决心,就是要光复中原,这话要是在以前说的话,没有人会相信那个病得象快死的骆驼一样的南宋会有这样的决心,现在就不同了,中兴之势已成,谁都得掂量一下其中的份量。

对于这封信,郭侃是读过多次,每次读来都有一种让他说不清,道不明地感触。 究竟这种感触是什么,郭侃自己都说不清楚,把信收进怀里,轻叹一声道:“要是早三十年就好了。 ”后面的话没有说,他的意思是说要是早三十年南宋出现这种势头,他也就不会委身于元朝,而会不远万里来投靠南宋,现在已经晚了。

北方沦陷已经一百多年,北方人民的反抗已经不大强烈了,很多人选择了顺从,也有很多人为一己之私而选择了入元朝当官,郭侃,张弘范和史天泽他们就是其中的例子。 当然,也有人选择了回归朝庭,辛弃疾和张世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郭侃眉头一挑,右手握在剑柄上,向窗边靠去,就在这时,几扇窗户一下子给撞开了,跳进来八个身手极为敏捷的大汉。 郭侃手里的剑势若飘风一般向对面地大汉刺去,大汉手里的宝刀迎上去,一声金属交鸣声中,郭侃手中的长剑一下子断为两截,大汉手中的宝刀擦着郭侃的胸膛掠过,把他的胸甲都给划开一道口子。

要不是郭侃身手敏捷躲得快地话,这一刀他不死也要重伤,惊出了一身冷汗,喝道:“你们是谁?”

和他交手的大汉正是特种部队指挥官许光汉,把手中的宝刀一竖道:“我们是大宋朝特种部队,特地来收拾你。 ”

郭侃不用看,凭感觉得都知道事态绝对严重,是他这辈子遇到最为严重的事态,他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心里惊异,脸上却不动声色,道:“久闻特种部队的大名,没想到今日得见,果是不凡。 壮士好身手,壮士大名,可否见告?”

“在下许光汉。 ”许光汉握紧宝刀,紧紧盯着郭侃,他知道郭侃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好对付的,时刻都得小心,道:“皇上说了,你不反抗,留你一条生路,要是你敢抗命,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你看清楚了,这是我们的火铳。 ”

如何处置郭侃,李隽是下了一番心思地,能抓住固然好,要是不能抓住地话杀掉他比让他逃掉危害轻得多,所以李隽给许光汉的命令就是不能擒住就杀掉。

郭侃眼睛余光所及,另外七个大汉手里拿着一把他从来没有见过地武器,正是火锍,对准了他。 现在的郭侃,别说是假神人,就是真正的神人也别想逃走了。

就在即将成功之际,意外情况却出现了。 郭侃的亲兵队长带人从窗户跳了进来,手里地弯刀对准许光汉就砍,许光汉沉着应付,回手一刀正好砍在亲兵队长的弯刀上,弯刀一下断为两截。 宝刀正好从亲兵队长的咽喉上掠过,一道淡淡的血痕出现,要不是注意察看。 还真看不出来。 亲兵队长只觉喉头一凉,指着许光汉仰面便倒。 眼睛瞪得老大,他到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百炼弯刀都禁不住许光汉一刀之砍。

郭侃机警异常之人,有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