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1/4页)

对于这些腐儒。 李庭芝这个务实的政治家也没有什么好感,很是赞成道:“皇上,这些大儒十天交一篇心得可能太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三篇也不在话下。 ”

李隽暗笑李庭芝也不是个省油地灯,整起人来一点不着痕迹,赞成道:“就这样定了。 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教育部,专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教材就由教育部来主编。 你,履善。 陈宜中。 黄永善,沈毕。 周山,章超玄,胡苟,李毕胡,常瑜还有我都来参与编写教材。 ”李隽要想推行的是新式教育,以科技知识为主,他不亲自上阵都不行了。

这些人都是李隽认为思想灵活,不拘泥于教条的人,由他们来编写教材才能让人放心。

“臣遵旨。 ”李庭芝对这事自然是责无旁贷。

李隽想了一下,道:“这教育嘛,就分成两种,一种是基础教育,一种是专业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能够认识、能够写一些字词句就行了,满足得了日常生活需要也就够了,不必苛求太多。 专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专门的技术而设,比如制造火炮需要造炮专家,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火炮学院,专门培养造炮专家。

“你也知道,大宋朝现在是需要各个行业的人才,对这事一定要抓紧。 特别是火炮、船舶、钢铁、武器制造、机械设计、医药、农业这几个行业要先办起来,这几个行业与军队息息相关,朝庭能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 每一个行业,就设立一个学院。 黄永善他们都是很好的技术专家,就给他们每人组建一个班子来规划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地编写。 ”

李隽所言,实是深谋远虑之举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提的口号是“科教兴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大批的人才,要是没有人才,谈什么科教兴国。 南宋现在对科技的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这点李庭芝是深有体会,很是赞成李隽所言,喜道:“皇上圣明!皇上,臣以为黄永善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专家,有他们参与,把他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弟子们,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就会出现一大批专才。 到那时,我们是要炮有炮,要粮有粮,要银子有银子,这仗嘛,自然是越打越好打。 ”

李隽点头赞成道:“那是自然。 不过,我们也得务实,不能脱离实际。 我们一下子有了几万师资力量,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教育,仍是太少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基础教育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来上学,都来学习。 嗯,就办成夜校吧。 老百姓可以白天忙活,晚上去上上课,增加一些知识。 ”

“皇上,臣以为可以在农闲时节加大上课量,还可以搞点突击培训。 ”李庭芝接着李隽地话进行发挥。

李隽大加赞同,道:“对对对,就是要这样嘛。 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推行教育,绝不能浪费时间。 要给夫子们说清楚,他们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们的俸禄有关系,朝庭会进行统一考核,不合格者,就减薪俸。 优秀者,不仅可以多拿到薪俸,还可以升官,赐给他们爵位。 ”要是在平时,李隽肯定是说教师一词,现在心情大好,一口一个夫子,说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现了一个务实政治家的优良素质,道:“皇上,臣以为光凭夫子们可能难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非得当地官员参与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晋升。 还有,不去读夜校的老百姓,成绩不好的老百姓,他们的税收就要重些。 ”

“完全同意!”这四个字李隽是差点唱出来的,道:“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身有残疾,生活困难,无法自理,还有年纪太大地,比如五十五岁以上,可以不参加。 ”

李隽思虑周详,虑及细微之处,让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圣明!”

“这专业技术教育就从现在地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中抽调一批优秀者出来,进行统一培训后去教授。 学员就从工人中、聪惠的孩童中选出一批人就是,先给他们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再接受专业培训。 他们中地优秀者,可留下来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 ”李隽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断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来民智开启的新时代!”

朕之一字李隽是很少出口,现在心中一高兴,居然脱口而出了。

教育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李庭芝现在最怕的就是和银子和关的事了,皱着眉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