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用黄金打造盔甲,按李隽的说法这太奢侈了,可是,廖胜功和李庭芝他们却是一致认为,非用金盔金甲不能体现李隽的威仪。 对于威仪一事,李隽倒不放在心上,李庭芝地说法非常简单“皇上,北伐中原是华夏儿女百年心愿。 今日方才成真,这不仅仅是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还是一段新历史的开创。 金者,吉祥之意也,当此大好时日,非金不能明意。 当然。 皇上圣明之君,雄材大略,不会束缚于此种寓意,但这是满朝臣子的心意,也是华夏儿女的心愿,皇上圣明之君断不会不满足民愿。 ”

他的话代表满朝文武的意愿,李隽也不好却众人之盛意,才有这副金盔金甲。 李隽穿在身上果是不凡,比起平日里威风了十二分。

李隽骑在白马上,策马而来。 李庭芝。 文天祥。 陆秀夫,张世杰。 高达,欧军行这些文武大臣紧随其后。 在他们身后是段干木率领下的一众侍卫。

象北伐中原这样地盛事,千百年也难遇上一次,李庭芝,文天祥,陆秀夫他们这些文臣虽然是忙得不可开交,也要忙里抽闲来参加这一盛事。 要是不参加,那定然是终身的遗憾。 南宋百年积弱,留给臣子们,留给后人的遗憾已经够多了,能少就少点。

李隽自然是明白他们的心情,也不好阻止,任由他们随军前来参加这一盛事。

在将士们热切的目光中,李隽来到阵前,一拉马缰,白马立时停了下来。 此时的李隽,他地每一个动作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倒不是李隽的帝王之气,更不是李隽刻意修饰,而是因为今天这样的盛事是在李隽一手推动之下完成的。 要是没有李隽,不要说北伐中原这样的盛事,临安早在几年前就丢掉了,南宋早已灭亡了。 当此盛事到来之际,作为盛事最有力的推动者和缔造者,李隽在将士们心目中的地位比起平日里要高上十分。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给将士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铭刻在将士们地心目中。

李隽并没有马上发表战前演说,而是静静地看着将士们,心中生出无限地感慨,想想当初,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谢道清出于“人道”已经给群臣发了“路费”(应该叫遣散费才对),整个临安乱得一团糟。 在当时,能不能保住临安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北伐中原,光复河山这样的大事,连个念头都没有。

而现在,这一留传了千年地遗憾,终于要在自己的推动下被终结,李隽心中也是感慨无限,忍不住脱口吟道:“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志在光复河山,却落得屈死风波亭的可悲下场,不仅让宋人扼腕,就是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接触到这段历史时也是叹息不已,这也许是岳飞《满江红》能够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吧。

此时此地,这首词最能表达李隽的心情,吟颂得慷慨激昂,催人奋进。

对于岳飞的故事,宋人少有不知的。 为了北伐中原,激励士气,李隽就没少用岳飞的事迹来激励将士们,将士们对岳飞的故事可以说人人会说上三五段,对他的壮怀之篇更是耳熟能详,李隽一吟咏。 将士们就跟着高声吟咏“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时间。 《满江红》的吟咏之声冲宵直上,直达九重天。 响彻天外。

岳飞这位志在光复河山地大英雄要是泉下有知,他的遗志即将变成现实,可以瞑目了!

等到心情平静之后,李隽对李庭芝道:“开始吧。 ”

李庭芝大声道:“祭旗!”

李庭芝能文能武,军政才干非常杰出,上马能定邦,下马可治国。 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指挥一支北伐大军,光复中原。 可是,朝中不能无人,他只有坐镇朝中的份,是以李隽决定把出征仪式主持人一角交给他,算是对他不能出征中原的一点回报。 担任出征仪式主持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李庭芝欣然接受。

士卒把牺牲宰了,鲜血溅在旗上。 一面宋字大旗,一面张字大旗,一面高字大旗,一面杜字大旗,还有一面欧字大旗升了起来,在朝阳下迎风舒展。 美丽如画!

白马也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气氛,一声长嘶,人立起来,李隽端坐马上,纹丝不动,一幅流传千古的“跃马图”永远留在了将士们地心中,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