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部分 (第1/4页)

最开始图波列夫是准备搞一款B17的大规模改进版,可以说是图3项目的重大改进型号。但是搞了一半,当军委获知了美国人在搞B29时,立刻就推翻了图3重大改进版的计划,转而要求图波列夫搞一款全新的四发轰炸机。

于是乎图波列夫只能从头开始发展全新的图4,但是在1943年9月,就在图波列夫风风火火的开展最后的设计工作时,随着苏联中央流体力学院的大型风洞投入使用,一些更先进的理论得到论正,这使得图4不得不又充当部分新技术的验证者,这样一来自然是又耽误了时间……(未完待续。)

512火箭

好容易当图波列夫搞定了应用不少新技术的新图4方案之后,发动机这一块又出了幺蛾子,Ash73TK活塞发动机因为需求太旺盛,一时间是供不应求,而此时总装备部又看到了喷气动力的潜力,忽然之间就冒出了一种新想法——搞一款喷气式轰炸机似乎不错。

于是乎刚刚有了眉目的新图4项目又一次半路作死,军委命令图波列夫给新图4换上喷气动力,尽量让最大飞行速度达到650公里左右。

好家伙,这几乎要了图波列夫的老命,也许在军委看来新图4无非是换个发动机的事儿,喷气式发动机那么给力,速度要上去简直太容易了。

但事实是,这种想法很扯淡,因为对速度的要求突破了天际(在当时看来就是如此),为了满足对速度的需求,飞机的气动不可避免就要推倒重来。这等于是让图波列夫搞一个新图42。0项目。反正是要了这位功勋设计师的老命。

可能有同志要问了,以某仙人的水平不可能看不出来这是胡闹,朝令夕改一味的贪大图全,这在军事工业中可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他为什么不阻止呢?

不是李晓峰不阻止,而是他阻止不了,因为在这个方面叫得最欢的是斯维尔德洛夫,在这位未来的领导核心看来,苏联已经到了赶英超美的时候,任何一款武器装备都必然的要压倒这些潜在的敌人。

而他的这种想法很是迎合了当时在军委中存在的******风气,因为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形势是一片大好。这让部分人有些晕了头丧失了自知之明,以为苏联真心已经是可以吊打一切对手了。在这种自满情绪下,一切忠言逆耳的话他们都听不进去了,是极大的膨胀了。所以在这一段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冒进的苗头。

这种风气的覆盖面是相当大的,哪怕是李晓峰也根本压不下去,无奈之下他也只能让现实给这群头脑发热的家伙泼一盆冷水了。

比如这个新图4项目,一开始就遇到了数不清的麻烦,首先是喷气式发动机可靠性差、油耗太高,这导致原本作为战略轰炸机项目存在的新图4比图3的航程都要短。当然,如果不把它当做战略轰炸机,而是当成前线轰炸机,其性能倒是不错,最大速度能达到700公里,比绝大部分德国战斗机都飞得快。可问题是,你听说过四引擎的前线轰炸机吗?

反正其原型机的性能是很尴尬的,而且基本上看不出改进的可能性,如果要多装油,自然的要挤压载弹量,而这种飞机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抛投笨重的原子弹。当年动则四五吨的原子弹可不是前线轰炸机能负担的。

到了1944年6月,新图4项目被宣告失败,李晓峰也借此狠狠地敲打了军委当中那群头脑发晕的头头一顿。然后图波列夫就接到了新任务,第一是回归新图41。0版本的设计,第二是预研一款双发的中型喷气式轰炸机。

回归1。0版本之后,困扰图4项目的不利因素自然是烟消云散,仅仅用了三个月,图波列夫就让正版的图4原型机飞上了蓝天。不过图4真正要进入生产怎么都得1945年了。

对于李晓峰来说这还是比较让人失望的,好在在另一方面他却有了不菲的收获。那就是科罗廖夫主导的液体火箭项目。之前曾经说过李晓峰下令在V2的基础上研发苏联的弹道导弹,这方面科罗廖夫动作还是很快的。在1944年初就完成了盗版工作,截止到1944年7月,盗版V2的R2导弹一共进行了五次实弹测试,取得了三次成功两次失败的好成绩。

请注意,这真心不是在说反话,因为这确实是好成绩。因为失败的那两次属于前两次,后三次都取得了成功。不过李晓峰并没有急着下令投产苏联版的V2,因为这个导弹性能有限,最大射程才区区四百多公里,弹头重量也不到一吨,最主要的是命中率太差强人意,只能攻击面目标,比如说大型都市。

问题是,对苏联来说,要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