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部分 (第1/4页)

丘吉尔对此也是十分忧虑,因为李尔文告诉他:“这是苏联和中东欧国家的圈套,根据我所掌握的情报,中东欧国家已经决定加入苏联主导的独联体和世共联,口头上向美国人示好,这不过是坑冤大头而已。”

你还别说,美国人有时候确实挺冤大头的,当然,最冤大头的还不是在欧洲,毕竟他们花了钱中东欧国家还是给了赞叹和表扬的,而在华夏他们这个冤大头当的,真心是钱花了还要挨刮民党的口水。

是的,蒋某人对美国是十分的不满,原因很简单,他认为美国没有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反而不断地在拖后腿。蒋某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还是得从刮共之间的和平谈判说起,从谈判一开始,蒋某人的既定方针就是设置障碍。他就是不断地提一些七七八八的要求,甚至是故意狮子大张口,反正他的意思就是逼着T共方面主动中断谈判,然后他好借题发挥掀桌子打内战。

所以在老蒋看来,马歇尔和美国斡旋代表应该站在他这边,完完全全的帮他说话给T共施压才对。但是真正在谈判中却不是这么回事,马歇尔虽然是向着他,但并不是那种不顾一切赤果果的偏向,在某些关键性问题上,马歇尔对他蒋某人的支持很是不够。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关键性问题上刮民党并不能给T共方面压倒性的压力。反而T共一方面是据理力争另一边也是发动其他民。主党派和群众给了蒋某人巨大的压力。

蒋某人的核心思想是要打内战消灭T共的,而现在在谈判中他却未能达到逼迫T共主动退出谈判的效果。反而这个谈判磕磕巴巴的还向着一条蒋某人绝不想要的路线走了下去——联合政府。

蒋某人是真心不想要什么联合政府的。他要的就是一言九鼎,就是一统江山。而现在权力的一大头竟然要被T共分走,这如何能忍。有时候他都有心主动掀桌子开干算了。

但是让蒋某人感到憋屈的是,现在他还真不敢主动掀桌子,第一是美国的态度,第二是民意,第三是实力不够准备不足。

一项项说吧,马歇尔的态度让蒋某人感到心里头没底,他真心是不知道美国究竟是不是那么支持他,否则怎么会感到很摇摆呢?

蒋某人的感觉没有错,美国确实在对华政策上很摇摆,前面说了,杜鲁门确实是想在华夏遏制共。产主义,确实想坚守这块阵地,但与此同时他对腐败的蒋某人实在又没有好感。所以马歇尔所代表的美国就不可避免的既要反。共又要反蒋。一方面他们会给刮民党支持,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人觉得他们和刮民党是一条心穿一条裤子的。如此一来,支持力度必然是有折扣的,在某些问题上他们会支持蒋某人,但是在另一些问题上却不会同蒋某人穿一条裤子。

第二条民意就不用说了,从1942年开始,T共的顽强抵抗和刮民党的消极抵抗就让华夏全国上下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1944年,当刮民党兵败如山倒的时候,T共却在战略反攻大规模的成建制的消灭鬼子。这让T共将声望刷得飞起,而且在当前谈判建立联合政府的时候,T共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有时候甚至会牺牲自己党派的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的做法和刮民党故意设置障碍的搞法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这导致刮民党和蒋某人的声望是不断地下跌,而带来的压力也迫使蒋某人更加慎重。

至于第三条,其实这才是蒋某人保持克制的根本原因,抗战后期T共打歼灭战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而且之前阎老西在上党的试探也是被揍了一头的包,这些都充分说明T共已经是今非昔比。要想消灭他们必须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所以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蒋某人是忙着呼唤美国干爹将精锐的印度远征军运回国内,在这批精锐部队就位之前,他还真不敢太过于挑衅。总体而言,华夏的内战是山雨欲来。

在这方面KGB也给****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支持,例如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线。这从根本上就避免了****会被刮民党迷惑,在刮民党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T共方面也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东北的工厂再次轰隆隆的开动,包括武器弹药在内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一线部队。有了这个大后方在,T共的战斗力是如虎添翼。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在刮民党磨刀霍霍的时候,****方面也在对不对进行新一轮的整编。大量的二线部队被补充进入野战部队,并且开始换装德制武器。虽然****那150万武装力量的总数没有变,但是性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T共识二线部队比如游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