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这道圣旨,很快引发了朝廷的议论,谁也没有想到,排名靠后的内阁大臣温体仁居然成为了会试的副主考,温体仁是礼部尚书,会试乃是礼部直接负责组织操办,温体仁的事情本来就很多了,如今还要主持会试,那就很不简单了。

温体仁能够成为会试副主考,说明了皇上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内阁首辅周延儒与温体仁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这一道的圣旨,让温体仁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一方面引起了朝中文武大臣的注意,慢慢的会有更多的人向他靠拢,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成为贡士的恩师,若是能够有一批很不错的学生,岂不是能够更加巩固自身在朝廷之中的地位。

皇上下旨之后,温体仁更加的勤勉,每日里都是在礼部忙碌,偶尔也到武英殿去给周延儒禀报会试准备的事宜,以及诸多同考官的情况,足足八天的时间,他没有回家,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了会试上面。

二月初七,周延儒、温体仁以及诸多的同考官,进入到贡院之中,三年一次的会试,正式拉开了序幕。

郑勋睿一直都是在酒楼之中,四门不出,期间他也想到了,是不是去拜访一下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相互之间有了一层不一般的关系,可仔细思索之后,他没有这样做,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是朝廷命官,不管是不是牵涉到会试的事宜,此刻都是要避嫌的。

仔细思索之后,他写了两封信函,要郑锦宏等人分别送去了。

文震亨很快回信了,告诫他要好好考试,争取金榜题名,但文震孟没有回信,而且郑锦宏还说了,送信去的时候,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到府邸里面。

这让郑勋睿内心有些不快,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左谕德,有了状元的头衔,就那么了不起吗,不要多久的时间,相互之间就是亲人了,还摆出如此迂腐的架势,难道就真的为了那点所谓虚面子,亲情都不要了。

当然这个时候,郑勋睿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第九十四章会试

二月初三,会试主考官的消息终于传出来,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主考官,内阁辅臣温体仁为副主考,但这些消息,与诸多应考的举人没有多大关系了,还有五天的时间,他们就要进入到贡院去参加会试了。

郑勋睿的主要精力,同样集中到温习功课方面了,所不同的是,他能够做出相应的分析。

会试和殿试的考题,全部都是皇上直接出题,所不同的是,会试的考题,由礼部准备好多套之后,皇上在其中选择一套,御笔钦点之后,就成为会试的考题,可殿试却是皇上直接出题目,殿试也就是一道考题,历时一天的时间。

一般人都认为皇上肯定会御笔钦点礼部拟好的考题,就算数了,可郑勋睿不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有很多人分析,但不管如何的贬低,如何说的不堪,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崇祯皇帝的勤勉,可以说历史上的皇帝,在勤勉方面能够和崇祯比较的还真的不多。

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面临的是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志向远大的朱由检,想到的是挽救大明的江山,开创大明的盛世,也让他这个皇帝名垂千古,可惜事与愿违,名垂千古倒是做到了,但那是大明帝国的轰然倒下。

且不说分析大明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就从朱由检目前的心情来看,发现和重用人才是他最为迫切需要达到的目的,会试和殿试就是最好的机会。

崇祯元年的殿试,朱由检刚刚登基,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特别是需要腾出手来对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那个时候不可能特别关注会试和殿试,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朱由检完全可以从会试和殿试之中发现人才。

有着如此迫切心情的朱由检,怎么会甘心让礼部出考题呢,肯定是亲自出题。

会试和乡试的情况有所不同,应该说参加会试的举人,学识都是不错的,不用担心四书五经方面不熟悉,随便谁都能够大段背诵四书五经。

朱由检既然想着从会试和殿试之中发现人才,那么考题就唯有结合现实了。

说到这结合现实,那肯定就是大明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个方面,后金鞑子的不断强大,威胁到大明的江山,陕西流寇造反,波及到山西,让北方不稳定,连年的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挣扎在死亡线上,朝廷赋税的缺乏,无法养活军队,无法赈灾,导致军队出现哗变,导致地方官吏的不稳定等等。

偏偏这些现实的情况,郑勋睿都是非常清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