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页)

,南方到陕西的商道,几乎被彻底掐死。

商贾做生意赚钱,但他们更加在乎性命,若是被流寇撞见,他们保不住任何的货物,甚至可能被直接斩杀。

这样的情况,持续太长的时间,延绥各地就很有可能陷入到绝境。

郑勋睿必须要主动出击了。

巡抚衙门,厢房。

徐望华、郑锦宏、杨贺、刘泽清等人,悉数集中了。

桌上依旧摆着地图,郑勋睿指着地图上面标记出来的诸多记号,给众人一一解释。

“延绥各地已经快要陷入到绝境之中,或许我这么说,诸位都觉得不服气,北方很多地方都是流寇肆掠,亦或是后金鞑子的骚扰,唯有延绥各地处于平稳之中,百姓尚能够安居乐业,此等的情形,与陷入绝境是万万不能够比较的,可惜这样的情形,到底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我不敢保证。”

“首先来看西面,平凉府和凤翔府,遭受流寇的肆掠,特别是凤翔府,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成为流寇的大本营,李自成、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频繁在这里活动,他们的队伍也是愈发的壮大了,不客气的说,朝廷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已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彻底剿灭他们。”

“其次看南面,西安府和汉中府,汉中府我就不多说了,什么情况诸位都是知道的,就说西安府,除开西安周围一些地方尚无流寇,其余地方的情况都不妙,白水、铜川、耀州、淳化、永寿和邠州等地,悉数被流寇洗劫过,不少的城池甚至被流寇攻打下来,成为了一片的废墟,流寇时常在这些地方活动,巡抚衙门掌控的大军,时时刻刻都要护卫西安府城的安全,根本顾不到其他的地方了。”

“最后看东面,山西的平阳府和太原府,去岁的大旱,山西比陕西的状况还要糟糕,百姓流离失所,沦落为流民,而且还遭遇到大军的围剿,这导致绝大部分的流民都投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在山西一带活动的九条龙、顺天王等人,实力也集聚的膨胀。”

“北面是茫茫草原,不可能有什么出路。”

“这就是延绥各地面临的实际情况。”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包括刘泽清,他们很清楚,榆林边镇的近六万的大军,必须要依靠充裕的粮食,才能够很好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依靠延安府、庆阳府和榆林边镇,显然是无法彻底满足的,多年的灾荒,已经让老百姓疲惫不堪,如今只能够安抚,灾荒之年给与老百姓适当的救济,才能够稳定地方。

维持延绥各地的稳定,离不开商贾,但若是四面八方都被卡住了,商贾无法运送货物了,那么延绥各地还真的无法长时间的维持了。

“这段时间,结合各地的战报,以及朝廷的邸报,我分析了很久,榆林边军必须要行动起来,主动打破这样的桎梏,才有可能真正的稳定下来,否则不用多长的时间,也许一年,也许两年,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骚乱。”

“我与徐先生商议过了,决定给兵部和内阁写去奏折,分析目前的局势,让榆林边军杀出去,杀开一条血路。”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众人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可供选择的路线很多,东面可以通过山西打开一条道路,连通北直隶,西南方向可以通过河南杀开一条通道,连通南直隶,至于说其他方向的进攻,暂时不用考虑。”

“北方多灾,北直隶也不能够避免,那么我们就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河南的方向杀开一条血路,连通南直隶,如此商贾得以运送货物,延绥各地的平稳就可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当然,从河南杀出一条血路,就必定要平定西安府周边的流寇。”

“榆林边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驻守边关,没有圣旨是不能够随意调动的,不过榆林边镇直接面对的是草原的鄂尔多斯部落,他们一样遭遇重大的灾害,自顾不暇,没有能力进攻,再说这些年的互市,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的难题,要说草原部落进攻,基本没有多大的可能,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厮杀。”

“也正是此等的原因,榆林边军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的状态,包括宁夏的前中后三卫。”

“这等的情形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坚决不能。”

郑勋睿说的斩钉截铁。

“奏折已经呈奏到兵部和内阁,想必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有消息的,至于说朝廷如何的部署安排,我不知道,但榆林边军,肯定不会继续窝在这里了。”

“刘总兵,你麾下的军士已经有四万五千人,从即日起调整兵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