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1/4页)

历任的内阁首辅,虽不是东林党人。但也不会与东林党对着干,至少不会进行你死我活的博弈,这让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得到稳固。

如今的东林党人,更是迎来了再次的辉煌,内阁之中,有两名东林党人,钱士升和侯询,这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要知道内阁首辅温体仁本就是浙党。很是排挤东林党人的。

不过很多人对东林党人的看法并不是特别的乐观,而这一切,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现任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

郑勋睿与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可谓是水火不容,而爆发的高峰,就是刘宗周、甘学阔、王铎等人弹劾郑勋睿。要知道刘宗周和王铎都是郑勋睿的恩师,恩师弹劾弟子。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做不出来的,这也说明了,郑勋睿与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按说弟子遭遇到恩师的弹劾,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现实情况出发。遭遇弹劾的人很快会名声扫地的,甚至会无奈的辞去官职,可惜这样的情况,在郑勋睿身上没有出现,甚至朝中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东林党人做的太过分了,党同伐异,毫无包容之心。

弹劾郑勋睿的刘宗周等人,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刘宗周再次回到了南京,出任南京礼部尚书,甘学阔身为礼部右侍郎,本来是很有机会进入内阁的,可惜因为弹劾的事宜,入内阁的事情泡汤了,王铎依旧是留在南京,做右副都御使。

相反看看郑勋睿,二十二岁的年纪,成为了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可谓是走在金光大道上面,大家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勋睿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博弈,会越来越激烈,而最终落败的,也可能是东林党人。

这一切的情况,虽然没有谁说,但很多人都有此等的看法。

反过来看郑勋睿在淮安的大动作,里面的含义就耐人寻味了。

京城一处酒楼。

张溥、张采、吴伟业、杨彝、吴昌时、龚鼎孳等人正在举杯饮酒。

可惜酒宴的气氛不是很好,众人都有些沉默,好像都怀揣很大的心思。

张溥等人在京城的名气也是不小的,虽说他们的品阶都不是很高,但因为身份和地位不一般,倒也引发了众人的注意,加之张溥等人直接掌控复社和应社,集聚了大量的读书人在身边,所以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也让人不敢小觑。

张溥等人与郑勋睿有着直接的冲突和恩怨,可惜这些年过去,他们与郑勋睿之间的较量,没有一次能够获得胜利,反而因为数次的较量,凸显了郑勋睿的大气和睿智。

郑勋睿在淮安的动作,早就引发张溥等人的注意了,不仅仅是他们,身在苏州的钱谦益,以及内阁的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也都注意到了,可惜他们找不到弹劾的突破口,也不敢随便站出来弹劾,毕竟郑勋睿整治的是官吏的贪墨,以及依附漕运盘剥百姓的漕帮,这是光明正大的事宜,要是有人站出来弹劾,怕是会影响到自身的,轻者遭遇训斥,重者遭受惩戒,被归结为盘剥百姓的幕后之人,身败名裂。

郑勋睿端掉了十大漕帮,以及清理了诸多府州县衙门官吏之后,信函就如同雪片般的飞向了京城,张溥等人也收到了不少的信函,大都是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的信函,有些是抱怨的,有些是求救的,有些是要求朝廷想办法惩戒郑勋睿的。

个中含义,张溥等人当然清楚。

酒过三巡之后,张溥首先开口。

“郑勋睿在淮安动手,表面上看是整治漕运,实则是对准南方士大夫和商贾的,相信诸位也明白其中含义,我等是不能够坐视不理的,否则南直隶就会出现重大变化,到时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张溥开头之后,张采和杨彝等人表示同意,都认为必须想办法制止郑勋睿,虽说不能够公开弹劾郑勋睿,但总是要想办法找到郑勋睿的弱点,全力进攻,让郑勋睿不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不能够动摇东林党的根本。

龚鼎孳的态度是激烈的,甚至提议弹劾郑勋睿,他认为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的时间不长,如此短时间之内就大动干戈,不是为了朝廷,也不是为了百姓,明显是发泄私怨,挟私报复。

唯有吴伟业一直都没有表态。

张溥等人最终都看向了吴伟业,近一年多时间过去,他们都感觉到了,吴伟业和他们有些渐行渐远的意思了,每次的相聚,话语都很少,也不会提出什么意见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