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部分 (第1/4页)

东面巫山方向,安置了一万义军军士,他们的职责很重,主要是监视郑家军的一举一动,若是发现了郑家军的踪迹,一面抵御一面迅速禀报,同时朝着府城的方向撤离,西面则没有安排任何军士驻守,毕竟张献忠率领的十万义军是从西面前往顺庆府,也就没有必要安排防御了,北面长江边,安排了一万义军军士驻守码头,码头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若是郑家军的进攻过于骁勇,关键时刻码头就是义军撤离的主要方向。

驻扎在夔州府城之内的义军有三万人,刘文秀的想法是,万一郑家军发动了对夔州府城的进攻,他将率领三万义军军士拼死抵抗,让郑家军知难而退,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义军才会撤离到码头。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张献忠没有立即出发,其率领的十万大军,三万人驻扎在码头,等候风雪之后上船朝着顺庆府的方向而去,七万人驻扎在西面前往顺庆府的方向,等待张献忠下达命令之后出发。

这样的阵势。让夔州府城的防御出现了头小身体大的局面,驻扎在东面官道两边的仅仅有一万义军军士,码头有四万人,府城内三万人,西面顺庆府方向有七万人。

当然这样的阵形,有利于义军随时的撤离。

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让斥候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顺庆府的方向,至于说巫山方向。斥候没有投入重点力量,大雪开始飘落,气候变得恶劣,巫山方向更是没有斥候出去侦查。

这个致命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张献忠和刘文秀根本无法承受的。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初九,卯时。

参将王小二亲自来禀报侦查到的流寇的情况的时候,郑家军两万大军距离夔州府城已经只剩下二十里地,距离驻扎在官道两边斥候只剩下十五里地。

“大帅。驻扎在官道两边的流寇,人数应该在万人左右。因为天降大雪,流寇几乎都在临时搭建的营帐里面,仅仅有少量的斥候巡逻,属下沿途没有发现流寇派出的斥候,流寇主要占据了官道两边的山坡,居高临下观察。若是将士发动进攻,基本是瞒不过流寇的。。。”

郑勋睿一面听着情况,一面在地图上面做出了标记,斥候绘制的地图很是清晰,标明了流寇所占据的位置。等到王小二说完之后,他对着身边的众人开口了。

“这一场风雪为我们赢得了最好的机会,此地距离驻扎在官道的流寇还有五里地,现在是卯时,命令大军在卯时二刻发起进攻,进攻的速度必须要快,我看一个时辰之内结束战斗,应该是足足有余了。。。”

所有人都没有开口说话,毕竟面对的是上万的流寇,一个时辰结束战斗,是不是有些过于自信了,不过郑勋睿做出了安排,其他人是不会提出任何异议的。

“我知道你们有些怀疑,毕竟是上万的流寇,一个时辰的时间是不是过于的急促了,不过你们都要记住,我下达的是作战命令,那就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而且一个时辰之后,将士们不能够歇息,马上要扑向夔州府城,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

“既然官道两边的流寇没有什么准备,那么驻扎在夔州府城的流寇,就更不会有什么警戒了,我们只要能够抓住机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在无法抵御的情况之下,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只能够集中到夔州府城,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作战部署才能够真正的落实。”

郑勋睿强大的自信,感染了刘泽清和洪欣瑜等人,众人的神情变得兴奋。

“刘泽清,你是作战的总指挥,渴望作战取得完胜,这是每一个指挥作战军官的本能想法,但我要提醒你的是,绝不能够头脑发热,你要记住我们面对的是十五万的流寇,兵力上面的悬殊太大,故而作战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局势,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胜利。”

“郑锦宏率领的炮兵营和神机营,最快的速度也需要午时才能够抵达,所以从进攻开始一直到午时,我们得不到炮兵营的支援,无法控制码头,无法进攻夔州府城,我们的目的就是打张献忠一个措施不及,逼着张献忠领着流寇进入到夔州府城,若是张献忠反攻,则要毫不留情的将他打回去。”

“流寇驻扎在官道的两边,占据了两边的山坡,居于高位,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够万无一失,可惜他们不知道郑家军的毛瑟枪,这一次就让他们尝尝火器的威力。”

“从斥候侦查的情况来看,官道正面的流寇不足两千人,不过你们要注意,这两千人才是最大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四千骑兵对付正面的两千流寇,决不允许他们逃走,至于说两边山坡之上驻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