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部分 (第1/4页)

在这个位置上面也不要想着安生了。”

汗滴已经落下来,周延儒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了。

郑勋睿从御案上面拿出一份文书。

周延儒打开了文书,快速看起来。

看着看着,周延儒的脸色变化了,身体也微微颤抖了。

看完之后,周延儒忍不住开口了。

“简直是一帮宵小,还想着骗老。。。”

突然想到皇上还在面前,周延儒连忙改口了。

“皇上,臣真的没有想到,钱士升等人居然能够做出此等的事情。”

“朕也没有想到,此事朕仔细分析过了,钱士升和侯询应该没有暗算张溥的意思,钱谦益也应该没有,不过他们恐怕许诺了吴昌时某些事情,让吴昌时忍不住对张溥下手了,朕说过张溥此人的性格,被抬得太高,忘乎所以,不识时务,对吴昌时肯定是不客气的,如此情况之下,惹恼吴昌时是很简单的事情,惹来杀身之祸也是自找的。”

“皇上圣明,不过臣认为,此事一定要公开。”

“朕也是这样看的,此事就交给你了,朕前两日交给吏部的事宜,需要马上办理,甄别东林党人的事宜,你要亲自督办,不可构陷无辜,也不可敷衍了事。”

“臣遵旨。”

周延儒离开之后,郑勋睿舒了一口气,张溥的事宜,将给与东林党人沉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事情是读书人最为忌讳的,读书人自诩为君子,若是因为权势自相残杀,被揭露出来之后,大家都是唾弃的,尽管说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做这等的事情了。

统一思想和舆论的事宜,也要抓紧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将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培训一遍,让后让这些官员去影响读书人,基本就能够统一舆论了。

第八百八十六章不一般的内阁制

吴昌时很快交代了毒死张溥的事宜,前因后果交待的非常清楚,完全符合郑勋睿的判断,周延儒佩服的同时,当然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他明白郑勋睿的目的,就是要从道义上面彻底击溃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让这个集聚读书人的组织彻底的崩溃。

案子交到大理寺的时候,周延儒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大理寺审讯的结论很快出来了,吴昌时毒死张溥的事宜,被定性为内讧,东林党和复社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当然最终结论之中,也对张溥多年来自高自大的行为无情揭露,正是因为张溥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惹怒了吴昌时,引来杀身之祸。

周延儒和大理寺都非常聪明,大理寺的结论没有牵涉到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但是明白人都能够看清楚其中的意思,要知道吴昌时想着毒死张溥,这么大的事情,钱士升等人不知道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真正能够决定东林党事宜的还是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些人怕是还参与其中了。

官府没有给出结论的东西,就会疯狂的议论,人人都是有思想的,都会联想。

这种表面上看的不牵涉,用意更加的险恶,其实彻底击垮了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

邸报发往了省府州县,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东林党和复社瞬间就处于崩溃的状态,要知道对张溥有好感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没有人想到东林党和复社会作出来这样的事情,偏偏这个时候,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做了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出面来解释。

郑勋睿还真的没有干涉这一次的审理,看到了大理寺的审理结论,就连他都是大吃一惊,想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他也只能够是苦笑了。

内阁的事宜,郑勋睿已经考虑成熟。

内阁制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出来的。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丞相制,朱元璋创建内阁制,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压制丞相的权力,不过到了嘉靖年间,内阁的权力绝不亚于丞相了。

内阁制与丞相制的优劣,不好评述,历史上各有各的看法,其实几百年之后。内阁制依旧在某些国家维系。

郑勋睿不想变动内阁制,如此耗费的精力太大,但他需要对内阁制做出巨大的调整。

郑勋睿对权力的认识有些不一样,权力需要得到限制这一条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不充分赋予办事官员权力,人家也是不可能好好办事情的,而且发展商贸已经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事宜之一,这就需要用诸多的规章来限制权力了。否则官商勾结造成的巨大破坏,迟早会导致大规模**的出现。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