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部分 (第1/4页)

衙为六十五人到九十五人,第二档府衙官吏人员为二十至三十人,州衙为二十至二十五人,县衙为三十五至四十五人。

不管什么特殊的情况,都不准超过这个指标数目。

如此规范之后,经过统计,大明辖十三个省,其中包含北直隶,一百四十个府,一百八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需要朝廷承担俸禄的官吏总数大致为十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让郑勋睿感觉到吃惊,这要是几百年之后,一个地区的吃皇粮的人就超过这个数字了,不过社会的精细化分工尚未全面铺开,官吏人数少也是必然的情况,否则老百姓根本无法承担了。

朝廷制定下来的俸禄,是按照品阶确定的,正一品每月俸禄折合白银六百两,从一品每月五百八十两,正二品每月五百五十两,从二品每月五百三十两,以此类推,从九品官员的俸禄为每月一百八十两白银。

严格说起来,大明朝廷的官员人数不多,多的是吏员,占据六成以上,接近七成。

吏员的俸禄才是最为关键的,按照郑勋睿当初确定的目标,司吏每月俸禄为一百两银子,典吏每月俸禄为八十两银子,书办每月俸禄为五十两白银。

从大明王朝的消费水平来说,这个俸禄算是相当高了。

如此计算下来,大明朝廷每年需要支付的官吏的俸禄,折合白银九千万两之巨。

这还没有算郑家军二十万人的开销。

如此朝廷肯定是吃不消的,尽管今后大发展之后能够承担,可目前情况之下无法承受。

吏部考虑到了实际存在的困难,于是调整了俸禄的数目,根据大明官吏构成之比例,大幅度调整了五品及其五品以下官吏的俸禄,五品官员俸禄每月折合白银三百两,从五品二百六十两,六品每月二百两,从六品每月一百八十两,七品每月一百五十两,从七品每月一百三十两,八品每月一百两,从八品每月八十两,九品每月六十两,从九品每月四十两。

至于说吏员的俸禄,则是大规模的下调了。

司吏每月三十两白银,典吏每月二十两白银,书办每月十五两白银。

如此调整之后,朝廷需要支付的白银,下降到了三千多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户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这样的调整,引发了一些争议。

尽管说书办每年能够拿到手的俸禄,折合一百八十两白银,这和以前比较起来,有着天地之别了,要知道以前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也就是五十两到六十两白银左右。

谁都想着能够多拿一些俸禄,如此家里的生活自然会好很多的。

吏部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个原因,在制定了规矩之后,专门在早朝的时候做出了相应的说明,都察院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也就是说,官吏在拿到了这些俸禄之后,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方面的开销,日子比寻常百姓好了太多,若是还有贪墨的事宜,那是严惩不贷的。

朝会也进行了几番的辩论,最终同意了吏部、户部和都察院拿出来的方案。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赋税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南方的应天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赋税收入是很高的,这些地方商贸发达,地方上的官吏也辛苦很多,反观北方,差的就很远了,就算是稍微好一些的陕西,与南方诸多的省也没有可比性。

若是俸禄完全统一了,南方的绝大部分官吏都不会服气的。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郑勋睿在早朝的时候,说出来了一个意见,那就是根据各省府州县情况的不同,户部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所谓的奖励其实就是户部返回给各省的赋税收入,这一部分的收入,除开维持省府州县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用来奖励各级的官吏,收入少的地方,官吏自然就拿不到奖励了。

如此就拉开了收入的档次,不过这个档次拉的不会太大,因为户部返回的赋税收入有限,最多也就是赋税收入的两成左右。

圣旨下发到各地之后,官吏基本是平静的。

这一点再次出乎了郑勋睿的预料,好久之后他才明白过来,和以前比较,官吏的俸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对于某些贪墨成性的官吏来说,这些收入算不上什么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想要做事情不愿意贪墨的官吏,这样的收入足够维持尊严,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就以江宁县为例,从八品的主薄每年的俸禄折合白银九百六十两,加上年底的奖励大约为一百五十两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