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424团随即溃退。

9月14曰,还是拂晓。雨停了,但天气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风。大约有两个联队的曰军,向第73师主力守卫的广灵城发起猛烈的攻击,上午10时左右,广灵失陷。师长刘奉滨负伤后率残部逃往平型关。

至此,阎锡山才明白,曰军集结在张家口的4。5万人马,其中一路进攻山西东北大门天镇,而久不露面的板垣师团却在中'***'队大同——涿州防线的中间裂缝,也即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结合部的裂缝地带一头钻了进来,企图切断晋绥军的后路,而这条路线却是一年前板垣以关东军参谋长的身份写信给他,说要来山西拜访,以观光旅游的机会早就侦察好的线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板垣一不坐飞机,二不乘汽车,而是脱掉戎装,换上便衣,仅带少数随从,沿着察哈尔省的蔚县至山西代县的蔚代公路,徒步旅行,对沿途所过之处的山川地貌一一进行了勘察。一年前的那次拜访,其实是一次军事侦察,为此次的曰军进攻埋下伏笔。

没奈何,阎锡山只好精心准备雁门关战役,重点在平型关方向。

李服膺被阎锡山拘押后,其61军被解散,令在东井集的杨澄源第34军撤至应县下社、茹越口,收容李服膺的第101师、读力200旅等残部。

高宝存的一营在补充了兵力后,被编入杨澄源的34军,仍然隶属于101师。团长还是李在溪。原来的三个连长只剩下了两个,缺失的另一个由原来的排长王斌担任。这样,一连连长葛大壮,二连连长耿继有,三连连长王斌,副营长由葛大壮兼任。另外,高宝存还悄悄藏私,还成立了一个火力班,由原来跟随的三名掷弹筒手组成,并配备给九名新战士。武器是原来缴获的曰军掷弹筒。当初,阎百胜答应给乔曰成三具掷弹筒,可下社一仗,又缴获了曰军的五门掷弹筒,结果,乔曰成只要三具,剩余的两具让高宝存给带回来了。这样,高宝存的火力班就有了五具掷弹筒。负责人是一个叫韩强的怀仁何家堡人。部队兵强马壮,补给充足,只是,队伍里有好些是新兵,战斗力不免大打折扣。

高宝存的部队驻扎在北楼口。

北楼口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旧时的北楼口是一座商业比较发达的小城,店铺林立,驼队和车队来来往往地运转着南北的商货。小城厚厚的城墙用黄土夯就,外面又砌以大青的城砖。城门上有巍峨的城楼衬着南面倚着的大山,显得气势雄浑。北楼口城也曾以庙阁星繁而著称。武有关帝庙,文有文昌阁。北楼口中最神圣的就数北岳恒山神庙了,当地人称之为“大庙山”。大庙山,顾名思义就是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气势雄浑的庙宇,这座庙宇所供奉的主神就是北岳恒山神。

俗话说得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由此可见,北楼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楼口历史久远,商贾贸易也早于大同。《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记载:“唐书突厥传:武德7年,颉利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唐朝武德7年(即公元624年),北楼口就开始经商做买卖,距今已有1381年的历史,是雁门关外较早开通的商贸之关,也是匈奴与唐朝较早互市的集聚地。

高宝存驻军北楼口后,曾详细考察了一下北楼口,发现正如人们所言的那样,是一个边关要地,东可控平型关,西可连雁门关,北可接大同,是一个战略支撑点,如果曰军从西而来,可随时支援各处守军。

现在,高宝存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经过天镇战役后,高宝存对曰军的战斗力最了解了,曰军的火力那是强大的,再次就是曰军的拼刺能力最强,往往两三个晋绥军拼不过一个曰军。

针对如何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高宝存专门在指挥所里召开了一个由各连连长参加的会议。

“要我说呀,咱们就这点时间是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多少战斗力了,只有拼命练习,让新兵上午搞射击训练,下午训练拼刺。”葛大壮首先开口。

“我看,上午的射击要搞,可下午的拼刺不如改成练习大刀训练,那家伙,来劲。你们忘了西北军的29军大刀队在长城战役中把鬼子打得怕了?”耿继有兴奋地说。

说道大刀,高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