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很难吗?”李泰故意装作不解,嘀咕着:“县令是一方父母官,刺史也是一方父母官,不过是管辖的百姓多少的区别罢了。”

李世民不知道李泰是在故意装傻,以为他是真的不明白,摇头苦笑道:“我大唐现有三百五十八个州。一千五百五十一个县,你说的没错,他们都是父母官,但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是人口辖区的不同,这其间的差别可大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

“不是没有人由县令升到刺史。不过那是从县令到司马,到别驾等等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凭空从县令到刺史的人还真没有呢。你这个先例我不敢开。”

“真的有那么难吗?”李泰一副不死心的样子,再次询问着李世民。

李世民苦笑一声,仔细为他解释着大唐地方官员的设置。

在李世民的诉说中,李泰了解到,唐初依隋朝旧制,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也可以称为郡县两级。依照地位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

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佐官的关节也依次下降。官职上多有高品阶担当低职位,也有底品阶担当高职位,所以一个正四品的下的下州刺史身边有一个同样正四品下的长史也不奇怪。

李泰一副侧耳倾听的神色,听完李世民的讲解,低声笑道:“父皇,这个周维民本身已经是正五品上的京县县令了,以前也有个京县县令外放作为刺史的先例,孩儿为他求个下州的刺史也不算出格吧。

“对啊,这个周维民是长安县县令,要说外放出京做个下州的刺夹,到也是有先例的,还不算出格。”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看来你为他求官也是做好准备了,有备而来啊。”

李泰怕李世民误会,急忙解释道:“父皇,我那知道这些啊,这都是和周县令闲聊的时候,他说的,我也就记住了。”

“哦?”李世民眉头一紧,问道:“这么说是那个周县令去你面前讨要官职了?”

“没有,没有。”李泰急忙否认,心想,即便是为自己圆谎也不能将周维民卖出去了。倘若周维民在李世民心中留下了“钻营”这两字评语,别说是刺史的位置了,就是他这个五品县令的官职也会没了。李泰可不想坑了周维民,所以在此解释。

“父皇,周县令没有找我求官,这下话是他推辞的时候说的。他说他资历太浅,能力也未必能够,所以一再推辞。不过我想着,既然我己经将话说出去了,就尽量办到。免得日后有人说我言而无信小食言而肥。”

李泰的话打消了李世民对周维民的怀疑。毕竟周维民只是一个五品县令,还没有能力让李泰为他被黑锅,所以李世民对李泰的解释深信不疑。

考虑了片玄之后,李世民缓缓的说道:“以京城五品县令去做个下州的刺史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这样一来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就是让他去做一州刺史恐怕也是力不能

李世民忽然像是想到了些什么,沉声问道:“青雀,这位周县令在朝中的人脉如何?”

李泰呵呵一笑。答道:“父皇,他一个五品县令能有什么人脉,也不怕和父皇说。他真若是背后有人的话,也不会来做这个上下两难的长安县令的位置。您也是知道的,这长安城中权贵之人何其之多,或许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儿,身上就带有爵位,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他若在官员之中有人脉靠山,也就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难的仕途之路了

李泰此刻是真心的想为周维民谋得这个外放的职位。也就尽可能的将周维民的难处和能力对李世民详细的诉说。但是也不是全然吹捧,更不会拍着胸脯打着保票,不过是略微有些夸张。不失实的夸张。

李世民也是连点点头,认为李泰说的有道理。

再次思考了片复之后,李世民问询道:“青雀,这个周县令家世如何,你可曾了解过?”

这点是有据可查的,吏部官员文档上写的轻轻楚楚,李泰可不敢在这上面夸张,于是实事求是的说道:“听周县令自己说的,他家里不是寒门,集门子弟也没时间和能力去读书。他说周家是山东道的,勉强算得上是士族。还说祖上有人做过辅宰,不过近百年来,他现在的五品知县在家中已经是最高的官职了。我估计也就是那种抱着祖先荣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