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第1/4页)

这河南道各个粮仓里到底有多少粮食。您认为如何。”

“李泰点头说道:“杜侍郎说的对,将具体粮食统计出来,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河南道受灾的这些州县,必须要统计清楚。”

见到李泰也同意自己的观点。杜正伦对李泰深施一礼:“殿下,老朽有一事相求,还望殿下帮老朽一把。”

“杜侍郎,您这里说的什么话。”李泰连忙搀起杜正伦:“本王可当不起您的大礼,有事您就说,只要是本王能办到的,就绝不会搪塞,您尽管开口。”

杜正伦长吁了一口气。沉声道:“殿下,您也知道老朽离开长安比较匆忙,身边也没带几个人。现在我想派人到各个州县统计粮食库存情况。特别是那些受灾的州县。根本不敢让这本地的官员去查验。所以想和殿下借点人手,殿下您看?”

李泰连点点头:“这没有问题。我马上就将他们送到您身边来,任您派遣。”

“那就多谢殿下了,这份雪中送炭的的情谊老夫谨记心中。”

“杜侍郎客气了,您也是为了灾民,这点本王十分钦佩。不过”说道这里,李泰话音一转小声的问道:“不过本王带来的都是侍卫,也没有明白账册之人。让他们舞刀弄枪那是没问题,这对照账册查验存粮恐怕他们就没有那个本事了吧?”

“这个无妨!”杜正伦摇头说道:“老朽是这么打算了,这些人下去不用去看账册,只需要对当的主官说明白,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将存粮实数报上来就可以,至于亏空不能说是既往不咎,但也会对他们从轻发落,减免罪责。若是隐瞒不报,却是从重处罚,罪加三等。”

“这样一来,老朽估计他们即便是不说出实情,也不会隐瞒太多。而且让这些下去查验的人不必去看账本,只要看粮库里有没有粮食,有多少粮食就行。哪怕这些粮食不是他们的,是粮商的也没关系,到了此时,就算是粮商的粮食,也归朝廷所有了。粮商若是讨要,尽管去找当地的主官好了。朝廷一概不负责任。”

李泰对杜正伦的办法就一个字形容“狠。”这样的绝户计一出,那些粮商听到消息不将粮食都从粮库里拉出来才怪。这样一来,那些粮仓里的粮食虽然不一定是真正的存粮实数,也是差不多了。杜正伦在根据下边汇报上来的数据统计一下,酌情的减少一些,也就能大概得到正确的存粮数字,这样杜正伦也好安排下边的赈实事项。

见到杜正伦胸中有了定计,李泰也不多说,对杜正伦客套几句,匆忙的离开,为杜正伦挑选人选去了。

李泰回到自己的小院,叫来洪平就要查点侍卫,好将人借给杜正伦。洪平是职责在身,自然要跟李泰回来。但那些侍卫已经被李泰打发出去买粮了。洪平身边也就十几个好手,根本没有办法。

偌大的洛阳城里找到其余的侍卫也是一件难事,李泰索性也就不满城的折腾了。怎么样晚饭前这些斑也能回来。

李泰回到小小院问及惠兰,带来的十匣子金子已经被侍卫陆续的拿走了六匣子多,如今李泰的身边只有不到四匣子金子。

考虑了一下,李泰让慧兰拿过两匣子金子,一共二百两。捧着金子,李泰就去了厢房。

有了李泰让他等着的吩咐,周维民本来应该在正厅等着李泰。但是正房之内只有慈兰姐妹以及小山三个妇孺,原本还能待客的文宣又在洛阳县令郭明勋身边。周维民一个大男人和慧兰姐妹相处一室又多有不便。别人或许不知道还能将慧兰姐妹当做普通的侍女,但周维民是从长安出来的,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加上连夜奔波,周维民的身子又些困乏,惹兰就安排他在厢房暂时

息。

正斜靠在床头打盹的周维民见到李泰进屋,急忙要起身行礼,被李泰按住了:“你我之间就不必客气了,安心的靠着就好,你这一路奔波,也乏了。”

“不碍事的。”周维民起身活动一下身子,感觉到酸痛无力,自嘲的说道:“还真不比年轻的时候了,这三天跑下来,忽然的一歇,浑身还真有些酸痛,得要活动一下。”

李泰打量着周维民,说起来他也真不容易,这从滑州的白马县到河南府的洛阳,一路上六百多里地。年过四旬的周维民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奔马并来。依照他的岁数。他的身子还是难为了他。

要知道唐朝规定,驿站的驿使一天也不过是跑一百八十里,只有紧急军情昼夜奔马才会出现日行三百或者五百的情况。那些驿使可都是青壮之辈,年逾四旬的周维民和驿使是没办法比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