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还有,冶铸并不是有矿石就够了,还需要技术,铸造的这批私兵都是精良之物,这已经是上等工匠的水准,是从哪里来的呢?

谢凝看着卷宗,垂眉沉思。

卷宗里面有很关键的几句话,都只向一个地方——江南。但是这些话都被刑部尚书卓明远和御史大夫江自流给删掉了。为什么呢?难道江南出了什么事?还有,宋明璋说的赋税漏洞也出现在江南,到底江南怎么了?可若是有什么重大问题,以她和陆裳的关系,杜寒石不会瞒着他的,为何迟迟不见杜寒石禀告?

正在沉思之时,忽然兰桡走来,禀告道:“启禀陛下,太后来了。”

谢凝忙将卷宗收起来,整衣敛容,道:“快准备太后喜欢喝的茶。”

话音未落,太后已被女官扶着走了进来,谢凝忙笑着迎上去,问道:“太后怎会有到此?莫不是看朕连日不曾去请安,责怪朕来了?”

太后不禁被她逗笑了,摇头道:“胡说什么?女帝日理万机,哀家是知道的,怎么忍心责怪女帝?只是这国事重要,女帝也万不可累坏了身体。哀家给你做了点百合莲子粥,女帝且补补身子。”

她身边的女官桂棹忙将食盒里的百合莲子粥端上,谢凝笑着告了谢,端起来慢慢地喝着,也等着。过了一会儿,太后便道:“女帝,哀家听说……这十六卫府中有许多空缺的职位?”

谢凝心中咯噔一下,放下勺子笑道:“是的,除金吾将军朕心中已有人选之外,其他如骁卫中郎将、监门卫中郎将都还未曾有适合的人选。太后何故如此问?难道太后心中有人选?那可真是太好了,朕正愁着不知如何选人呢。”

“哀家哪里有什么人选?哀家的母族早已没落,虽有个妹妹嫁去荆州,但早已先哀家而去世。”太后忙澄清道,“女帝,本朝虽无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但哀家绝不敢对朝廷之事妄加评论。哀家只是见女帝近来忙碌非常,想着不如举行一次武举,叫女帝开开心罢了。”

谢凝一怔:“武举?在此时?”

太后点头,疑惑地问道:“如何?此时不行么?哀家只记得春闱秋试,不记得武举也是有固定时间的。”

“哦,不,并无不可。”谢凝笑道,“既然太后想看武举,朕便下一道旨意,令兵部着手此事便可。”

太后对此十分满意,又拉着谢凝的手问了一通身体状况、日常饮食等,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兰桡看着太后离去的背影,眉头微皱:“太后这是打什么主意呢?”

“总不是什么坏主意的。”谢凝心中十分有数。

太后出身京城没落世家楚氏,她的父亲仅仅是一个太卜署的太卜博士,她的母亲早逝,家中只有父女三人而已。四十年前,太后嫁与当时仅为南昌郡王的隆昌帝为妃,不久之后她的父亲便病逝了,身为南昌郡王妃的她便以为自己将来要随藩镇去南昌驻守,便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荆州郡守。谁知道三十八年前越王之案一场动乱,引得群王争夺皇位,最后都一一凋零,反而使得当年最不受宠的南昌郡王登上了皇位,她反而成了皇后,再如今以无子之身坐上太后的宝座。

她的妹妹在二十七年前已经病逝,死前并未留下任何血脉。

也就是说,在这世上,太后已经没有血亲了。所以,谢凝十分放心。

她第二天上朝就同朝臣们说:“既然十六卫府中有这么许多空缺,朕看不如就举行一次武举好了,免得朕新近登基连人也认不清,任人唯亲。为了防止徇私,此次武举任何人都能参加,朕不问出身。这武状元么,就做金吾将军,榜眼做骁卫中郎将,探花做监门卫中郎将。其余武艺出众者,都归入三个卫府中。此事由太尉主持,兵部与十六卫府协理,最好能在元宵那天出结果,朕和太后都等着看比武呢!”

群臣一愣,怎么说要弄武举就弄?一般来说,武举同科举一样,都是要层层选拔的,乡试、会试、殿试,也是要三元及第才行。现在忽然就要举行武举,如何通知天下?难道——

在场的大臣都明白了,这武举一说虽然说得好听,也不过是让京城的官宦权势之家名正言顺地争夺军队的掌控权而已!

这么一想,满朝文武都不反对了,毕竟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机会,不是吗?

谢凝对群臣的合作非常满意,“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了,那就尽早将这事给弄了吧,三天之后将名单交上来,这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可不能耽误了。”

说完谢凝就让大家退朝了,这一天已经是十二月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