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1/4页)

因为今天,是“威远”的两艘同级舰“超武”和“澄庆”下水的日子。

现年30岁的沈玮庆是沈葆桢的长子,现在亦在船政帮办事务。是船政提调吴仲翔的得力助手。

沈葆桢点点头,和吴仲翔拾级而下,离了罗星塔,前往后山的妈祖庙——船政天后宫祭拜。

马尾船政天后宫的倡建者便是沈葆桢,天后宫于1868年春天动工,夏天落成,耗银3082两,建成后的天后宫画栋雕梁,巍峨壮观。全木结构的天后宫,其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的整体布局为一轴二进二院,一进是门楼,下中庭为戏台,上中庭为拜阁;二进为中堂大殿,大殿金碧辉煌,供奉妈祖、陈靖姑及柳七娘三尊神像。上下中庭、大殿、魁心阁的梁、柱全部采用从台湾采集到的乌金木,雕花部分为香樟木,妈祖神像采用福州传统脱胎漆器工艺,以千年不褪的矿物彩进行彩绘,手工按金光泽度足可与镀金媲美。整座建筑富丽典雅又不失庄重,布局纵横有序,堪称展现妈祖文化和中国庙宇建筑的经典之作。天后宫落成后,沈葆桢又专折奏请同治皇帝“御书匾额,以光庙貌”,同治皇帝准奏,御赐“德施功溥”及“天上圣母”匾,悬挂于天后宫中。这使得天后宫身价倍增,远近闻名,因则香火极盛。

沈葆桢和夏献纶、吴仲翔等船政官员一道来到天后宫大殿,依例拜祭妈祖、江神、土神。沈葆桢亲手燃香致祭,在颂读完祭文之后,沈葆桢面对妈祖神像,又轻声的祝祷了几句,希望妈祖能够保佑林义哲平安归来。

拜祭仪式完成,沈葆桢来到船台,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工人们将船台撑柱一根根抽去,在万众欢呼声中,同属“威远”级的“超武”舰和“澄庆”舰先后下水。

“超武”、“澄庆”二舰无论从外形、设计以及各种尺寸,均与“威远”舰相同。而且“超武”和“澄庆”二舰所用的所有龙骨、铁肋都是中国技术人员自已仿造的,选配的动力型号也与“威远”舰相同,舰上的康邦式蒸汽机也是由中国工人自造的。两舰是彻头彻尾的国造产物。沈葆桢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不无自毫的说:“至‘超武’、‘澄庆’二舰,肋骨、轮机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华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与购自外洋者一辙。”

由于船政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省纷纷领用船政所造军舰,使得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形势得到了很大改观,到现在为止,“万年清”、“福星”两舰为浙江领用,“湄云”舰为北洋领用,“镇海”、“靖远”两舰为广东领用,“振威”舰为南洋领用,这些船政建造的军舰,承担起了中国海防的重任。现在的中国沿海地区,不时出没的龙旗飘扬的蒸汽军舰,成为一道新的亮丽风景。船政自造舰艇的活广告,现在已经做大了。

船政所造舰艇引起了各省的抢夺潮,在“超武”、“澄庆”两舰开工建造不久,听闻此二舰为“威远”同式,北洋、南洋、浙江、广东等地纷纷表示愿意认领,但沈葆桢出于加强福建海防、从速建立舰政舰队基础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两艘新式军舰留用船政。

在结束了下水仪式之后,心情大好的沈葆桢由长子沈玮庆陪着回到了家中,他并没有马上去休息,而是先去探望妻子林普晴。

沈葆桢来到林普晴的房间,看到此时林普晴已然坐了起来,气色显得比以往要好得多,正和李思竹说着话儿。

见到林普晴今天的气色不错,沈葆桢的心里也感到很是舒畅。

“新船下水,船坞开工,以后的事儿越来越多,老爷可千万要注意身子。”林普晴看到沈葆桢的眉宇间憔悴之色甚显,心疼的说道。

“嗯。”沈葆桢点了点头,来到林普晴面前,拉住了她的手,握了握,“我看你今日气色倒是不错……这手还是有些凉啊!”

“想是岁数大了,精血不足,运行不如以前通畅了。”林普晴笑着说道,“这几日正喝着阿胶呢。”

“前些日子我让人从山东进的上好阿胶,还有没有?”沈葆桢关切地说道,“要是没了,我便再要人多进些。”

“还好还好,这些已经够吃一阵子的了。”林普晴微笑颔首,对他说道,“再说了,光吃药也不是个事儿,还得自己强着活动活动才成。”

林普晴说着,看着养女李思竹,笑着说道,“来,思竹,扶着娘走两步。”

李思竹上前轻轻扶住了林普晴的手,扶着她起身。沈葆桢注意到李思竹扶林普晴时动作轻柔,眼中的关切之情自然流露,不由得心下甚是喜慰。

林普晴爱心泛滥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