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的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清政府的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清政府建立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恭亲王认为:“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1861年1月,恭亲王再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恭亲王上书后,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也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丰帝批准。

总理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设立之初,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最初设立时,奕忻、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两人)、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恭亲王今天刚刚来到总理衙门,跨进那道挂着“中外祉福”牌匾的大门,便注意到了院内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氛。

文祥看到恭亲王来了,小声的向身边的几位办事大臣吩咐了几句,便迎了过来。

恭亲王看到文祥的手里紧捏着一份纸稿,不由得有些奇怪。

“文中堂拿着的这是什么?”恭亲王问道,他注意到文祥脸上的神情虽很是淡定,但捏着纸稿的那只手却在微微颤抖,显然内心十分激动。

“王爷这边请。”文祥看了看周围忙碌着处理公文和满汉章京们,伸出手指了指对面的一间屋子,说道。

恭亲王看到文祥小心谨慎的样子,没有说话,而是依言进了屋子。文祥跟着进屋之后,便随手将门带上了。

“王爷请看!那林鲲宇‘破题’的文章到了!”没待恭亲王坐下,文祥便急不可耐的将手中的纸稿交到了恭亲王手里。

恭亲王接过纸稿,先看了一眼题目,便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西国圣道考’?”

“他这篇文章里面说的,若确真无疑,那他立的这个题目,便可破除一切难题了!”文祥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恭亲王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往下看了起来。

“……今英法两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

“查英法政俗,惟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全未之讲,其余贵贱层级与中国无异;且国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至伦敦数月,拜客赴会,出门时多,街市往来,未见人语喧嚣,亦不见神情愁苦失魂落魄之人。”

“查西洋风俗以济贫救难为美举,实为中华诸圣所崇之‘仁’之表现;西洋人又以仗义守信为美,亦可为‘义’之体现。……观西洋之政,与我中国致治之道多有暗合者……”

第二百零六章西洋亦是圣人教

“查法兰西立国以来,多有圣贤继起其间……其言理之深,有过于他国数倍者。……法兰西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也……”

“法京巴黎,有卢浮宫,为博物之藏院,藏书极丰,目录便有千卷之多,每日放门纵令百姓男女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其所蓄中国书籍除《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以及《诗》、《书》、《易》、《礼记》、《春秋》等五经,亦有《乐经》、《孝经》、《幼学》等,此外如群儒诸子、道释杂教、各省府州县之志,地舆疆域之纪、兵法律例之编、示谕册帖尺牍之式、古今词斌文艺之刻、经策之学、琴棋书画之谱、方技百家、词曲小说,无不齐备,其仰慕圣化,多方求洗荒陋若此……”

“查西洋政制,以中国‘民为邦本’为圭臬,凡孔、孟以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皆为西国政制之本。西国现今政制,非其独创,查其本源,即中国圣贤之道也。《论语》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大学》之‘财聚****散,财散****聚。德者本也,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