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1/4页)

料除了老四蜀王杨秀外,其余诸子哪个不盯紧他的皇位。太子杨勇最有力的竞争者就是老二杨广和老三杨俊。”

凌风道:“杨坚诸子夺谪,静斋没有扶植哪一皇子吗?”

碧秀心道:“静斋支持杨坚上位,代周建隋,却深得杨坚忌惮。其时天下清平,静斋自然没有必要徒惹杨坚不快。杨坚诸子中,太子杨勇为人忠厚有余,机心不足,更恋奢华,向不为杨坚夫妇所喜;相比之下,晋王杨广就极善讨父母欢心。这两人明争暗斗,为夺储位无所不用其极,却不知杨俊的野心也在滋生。杨坚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栽在这个儿子手里。”

凌风只听说杨坚被杨广下毒害死的传闻,从未听说与杨俊有何关系,对这等秘辛闻所未闻,全神倾听。

只听碧秀心又道:“杨俊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被立为秦王,二年春,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时年十二岁。加右武卫大将军,领关东兵。三年,迁秦州总管,陇右诸州都归他管理。杨俊崇敬佛道,曾经请求去做沙门,文帝不准。六年,升为山阳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凌风忖道:“那时定是杨坚准备灭陈统一华夏了。这杨俊能得此重任,看来深得杨坚信任。”

碧秀心道:“南陈将领周罗睺、周法尚等,以劲兵数万屯鹦鹉洲,总管崔弘度请求出击,杨俊担心有所伤亡,没有同意,但不久周罗睺等人便相继前来投降。于是派使者去见文帝,哭着对使者说道:‘谬当推毂(被误会是我立了功),愧无尺寸之功,以此多惭耳。’文帝称赞有加,便授他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镇守广陵。一年后,又转任为并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对此,你有何感想?”

凌风沉吟道:“若不提你所说他的野心的话,他也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子,确实有资格参与储位的争夺。”

碧秀心道:“那你看看他下来做了些什么。没过多久,杨俊变得奢侈起来,违犯制度,出钱求息,百姓官吏都大感痛苦。文帝闻说后派使者调查,连坐百余人,结果杨俊仍不知悔改,继续盛治宫室,穷极侈丽。”

凌风困惑道:“他这番做为就让看不懂了。他到底想干什么?若非有大图谋,就与一般纨绔无二了。”

碧秀心道:“杨俊广纳姬妾,不过王妃崔氏善妒,便在瓜中下毒,杨俊因此身体不适,回到京师。文帝以其奢纵,免其官职,让他只做个纯粹的王爷,安份待在王府。后来左武卫将军刘升等大臣,甚至杨素进荐,为他求情,也没让文帝改变心意,于是杨俊一直赋闲在京,体弱多病,终日不能见客。”

凌风笑道:“杨俊该不会是想用这种方式回到权力的核心吧?那样也太愚蠢了。韬光养晦,不惜自污,给太子和杨广一个信号,他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这个策略显然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失了杨坚与独孤氏之心,得不偿失。杨坚不用他,他的万千图谋只会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罢了。”

碧秀心道:“祸福相倚,自古皆然。不过,杨坚不用他,倒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凌风讶道:“难道杨坚发现了什么?”

碧秀心叹道:“不是杨坚发现了什么,而是杨俊对杨坚做了什么。”

凌风愕然道:“杨俊总不会忤逆大胆到想要弑父吧?即使侥幸成功,也轮不到他做皇帝。”

碧秀心道:“杨俊在朝野多年的经营岂是了得,满朝文武中被他收买的不计其数,高颎、裴矩、杨素对他都青睐有加。最要紧的是,那时魔门不甘雌伏,杨俊不知被哪派哪道吸收为传人,一身武功深不可测,之轩在不死印法大成后也曾投靠于他,也因为我而背叛了他,其间的是是非非,情孽纠缠,谁又说的清呢?”

凌风暗道:“看来你也不知道石之轩假扮成裴矩的事情。”又想起与师妃暄在大兴的谈话,她说二十年前石之轩几乎一统魔道,大隋分崩离析的危险主要在于朝中,说的定是杨俊与石之轩联手的事了。笑道:“你这当事人都说不清,外人更不会明白了。不知你有没爱过杨俊?”

碧秀心道:“杨俊此人极有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受到吸引也是理所当然。不过情之一物,迄今我仍是一知半解,当时自然不可能爱上他了。此人性格自负,占有欲又强,若不是有之轩相救,我怕是真会沦为他的玩物。”言语中不胜唏嘘,显然那时情境确实凶险,让她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凌风猜测多半是杨俊使坏反而促成碧石两人姻缘,又问道:“那后来杨俊怎么暗算他老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