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1/4页)

听他这么说,梅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让我打小报告?看来你也不是完全信任老冯。兵书上不是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吗?这样做,确定没有破坏你的做人原则吗?”

袁一不以为意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没听出这八字里,有多少无奈吗?很多时候,信任是被迫的,可有时候又要为这种被迫,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给外人听。”

梅仁若有所思道:“这就好像,刚才老冯提到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表面上是很君子的告诫别人,不要去坑害他人。可实际上想说的却是,要时刻堤防别人,不要相信任何人,因为,他们随时都会坑你!这样先君子,后小人,不就是伪君子?这样一看,那些以君子自居的人,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伪君子,还有一个正在奔向伪君子的路上。”说着,若有所指地看了眼袁一。

“你这是什么眼神?我不是君子,自然也成不了伪君子。自古以来,君子爱名,小人爱利,说到底不过是各取所需。名声是身边的人,或是天下的人给的,而他们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浮于表面,大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

说着,袁一轻微地停顿了片刻,继续道:“譬如西汉的王莽,在做官的时候,他可是受到上至大臣,下至百姓的一致称赞,甚至把比作在世周公。后来,等到汉平帝一死,他狼子野心逐渐暴露,最后,他篡汉自立。百姓在他的□□下,过得水深火热,才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还有周公,他辅助幼主成王,掌管国家大事时,天下人都说周公有不臣之心,将来会要篡夺王位。后来,等到成王年满二十岁,有能力治理国家,周公便将政权交还给了成王,此时,天下人才看清周公的赤胆忠心!”

梅仁笑了笑:“这些历史故事都不错,最后引出的大道理是?”

袁一道:“真君子既不爱名,也不图利。他们只求问心无愧。”

梅仁赞同的点点头:“这样一说,真君子不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说的话,我绝对算得上真君子。”

袁一略带几分嘲讽道:“你?君子?真君子?”

梅仁极为自信道:“没错!就是我。上个月,我在街边看到一个老妇人,看样子大概有六十岁左右,她肩上挑着两箩筐白菜,她走一步歇一步,还累得直喘气。我见这老人家挺可怜,就上前去问,她这白菜要挑去哪里?她说要去集上去卖。”

袁一插话道:“六十岁老妇人,担着两筐白菜去集市,你确定没有夸大其词?”

梅仁道:“没有。你别打岔,听我说完。后来,我就跟聊了几句,才知道老妇人没有孩子,以前都是老伴从自家地里摘了菜,再到集市上来卖。可最近她老伴在田里干活时伤了脚,不能干活,地里的菜又到了采摘的时候,她不能让菜烂在地里,所以,就一咬牙就挑着白菜来赶集。”

听完,袁一怜悯道:“这老两口还挺可怜。最后,你帮他把白菜挑到了集市上?”

梅仁摇摇头:“没有啊!”

他脸色一沉:“原来你的好心,只停留在心上,还真够好!”

梅仁辩解道:“你别忙着指责,先听我把话说完。我没有把菜挑到集市,是因为我把老妇人的白菜全都买了下来,然后,送回了郡王府。顺便把老妇人带了回来,利用我的面子,找到郡王府里负责采办的人,给老妇人介绍了一笔大买卖。以后,她家田里种的菜都可以高价买给郡王府,这样,她和老伴就不愁生计了。”

他笑了笑:“你还真够奸猾,用我府里的银子,替自己做好事!”

梅仁耸了耸肩:“最开始的那两筐白菜,可是我真金白银买回来,无偿送给郡王府的!再说,郡王府就是一个金窝,用指甲随便抠抠就够一年的菜钱了,何必这么计较呢?做好事,不留名嘛!我做了,顺便也带你做做,这不挺好!”

“那我还得感谢你啰?”

“随意就好!”

“我有点不明白,老妇人的菜为什么不是平价,而是高价卖给郡王府?”

梅仁解释道:“郡王府买的东西向来都很贵,市面上两文钱一枚的鸡蛋,到了郡王府就成了十五钱一枚,所以,有多少商贩打破头也想把东西送进郡王府。难道你不知道吗?”

“现在,知道了。”

“说起来,我突然想起,几年前,你谎称去波斯,却留在长安查案的时候,我无意中遇到的那位长官大人。他长得英俊不凡,又有极佳的品味,那时,我跟他简直是臭味相投。”

说着,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