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 (第1/4页)

朱云与熙平伏诛,昌王与宇文氏起兵,渭水桥下血流成河,襄阳城外铁骑连营。每一桩每一件,都比汴河上的绝交来得残酷无情。她不会再劝我嫁给高旸,我也只将她看作信王妃。在此歌舞饮宴,亦在此置我于死地。我笑道:“不过数月未曾拜访王妃,这里的景致已大不同于从前了。”说罢起身行礼,“还请王妃好好养病,玉机告辞了。”

启春急切唤道:“玉机妹妹——”

我无奈:“王妃还有何吩咐?”

启春叹道:“何必急着走?再坐一坐不迟。景致不同,才该细赏。”

我只得重新坐下。启春一摆手,众女安静散去,往花园各处玩耍。离得远了,只听她们的笑声像春天的花香鸟语一般,清脆温和,恰到好处地熨帖住病弱孤寂的灵魂。这里的景致果然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如今整个王府都是启春的戏楼,欲笑则笑,欲哭有哭。身后那座戏楼不论怎样宽敞华丽,再也容不下启春的耳目与心思了。

火红的凌霄花似流云飞泻,在启春的眼中落下一片宁静的荫翳。沉默良久,启春方缓缓道:“我自小听外祖母说过许多宫中的污秽与残酷,听得多了,便十分厌恶皇宫。那一年奉父命入宫选女官,也不过虚应故事。妹妹知道的。”

想起十六年前在陂泽殿初见启春,一见面便以姐姐自居。她英气勃勃,明快爽朗,令人一见倾心。这么多年,她似变了,又似没变。然而眼前的她,分明已不是当年那个坦坦荡荡、诲人不倦的启姐姐了。我淡淡一笑:“知道。”

启春道:“我错了。有志去争,哪里都是皇宫,并不在乎身在何处。”

我曼声吟道:“‘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127'”

启春微一苦笑:“我更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也会众叛亲离。细细想来,今日种种,都源自当年无意中那一眼。我亲眼看见他打断了吴省德的胳膊,还以为他在教训那些浮浪子弟。”说着斜睨我一眼,露出自嘲的笑意,“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你。”

当年舞阳君的儿子吴省德仗着自己是陆后的亲外甥,向陆后求娶我为妾。虽然陆后未允,此事却在王孙公子之中传得沸沸扬扬,高旸不愤,故意挑起事端,打断了吴省德的左臂。十数年前的往事,若她不提,我几乎已记不起来。我无意记忆的事,却改变了她一生。她感到可悲,却不知道,更可悲的分明是我。因为她只是迟到,而我却是永不见天日。人生这样长,迟到数年,又算得了什么?我如实道:“如今在信王眼中,姐姐才是独一无二的。”

启春摇了摇头:“为一个男人舍弃一切,曾是我最不屑的。不想自己偏偏就是这种人。”

我淡然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128'”

启春笑道:“你对太宗与先帝,是否亦是如此?”

我不觉好笑:“姐姐的路再怎样艰难,终究是自己选的。我这半生,不过随波逐流,为旁人所驱使。王爷与姐姐是伉俪情深,至死无悔。我却是羞于见太宗与先帝了。”

启春的眼中流露出激赏与钦敬之意:“自王爷出了御史台狱,我便渐渐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妹妹‘为人驱使、随波逐流’,尚且有今日之成就,若有心为之,又当如何?”

我笑道:“随波逐流,有心为之,于今看来,有何分别?”

出了后花园,李威接我往前面的书斋去。高旸还在议事,我便在书斋外坐等。王府的使女奉上茶点,便侍立在旁。我捧起茶盏,又尝了点心,一双耳朵却早已在书斋之中了。

只听一个沉厚洪亮的男人声音道:“洛阳城中闻得王爷襄阳大胜,士气大增,高思谊急攻不下,城下积尸如山。高思谊命中军踏尸骨登城,先登者赏,后退者斩。连攻数次,都被文将军击退。”

高旸嗯了一声,问道:“洛阳城中粮草如何?”

“洛阳城储粮足支数月,还请王爷放心。”

“突围入围,危险之极。若无要紧事,不必特意回京报信。”

“是。文将军命末将禀告王爷,高思谊进退两难,犹豫未决,正是夹攻的好时机。请王爷立刻率援军回洛阳,高思谊的首级,唾手可得。”

“回复文将军,大军不日便到,请再支撑五日。”

那人应了,躬身退了出来。只见他一头乱发,满脸伤痕,身披轻甲,周身血污,想是刚从洛阳城突围,回京报信的。那人大踏步出了书斋,看也不看我,低着头一径走了。李威这才出来,请我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