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 (第1/4页)

我不耐烦,皇帝对皇后向来礼敬,何来薄待?哥哥这话我听不懂。哥哥总不能管到夫妻的闺房中去吧。

启章冷笑,夫妻之间,不看床笫之事,看那些虚文礼敬做什么?!太后还是趁早拿个主意吧。

我不解,什么主意?

启章说,我儿自幼不曾受过什么委屈,与其将来被废,不如先废了他!太后现有亲生儿子在,那才是我们启家的至亲骨肉,螅麞P算得什么?!

我父亲诚然是通奸弑君的逆贼,然而这一切又与我何干?我清清白白,勤勤恳恳,我的兄弟尚可以建功立业,我却只能靠夫家的封诰来洗雪自出生就萦绕周身的污秽与恶名。只因我是女子。

我不想回城,于是姑母安排我住进了白云庵。晨钟暮鼓,早晚功课,听经参禅,吃斋茹素,这一住便是月余。刘家和大长公主府都派人来寻过,奈何我立志出家,刘家百般致歉无果,只得休妻。母亲叹道,出家也好,出家也是本本分分地过一辈子,好过夫妻不和,闹出丑事来。你就在这里好生反省,无事不必回京了。

姑母却说,你是不愿回刘家方才出家,如今刘家既已休妻,你还出个什么家?况且你母亲也不要你了,你乐得自在。我出钱为你建一个道观,去祠部为你讨一张度牒,你便在观中自在修行,养两个小徒,衣食自有香火供奉,天皇老子也管不着你,不是比剃了头发做女比丘好一万倍?日后遇见可心如意的,自己做主嫁了,好歹是自己选的夫君,生死无憾了。

我迟疑,如此,是不是太过任性?

姑母大笑,你若不任性,又何必反出刘家?人生苦短,贵在惬意。从不从随你。

太平十四年春,我在仁和屯东面起了一所道观,置了几亩田地,收了两位女徒。虽粗茶淡饭,却安宁自在。诵经炼丹,呼吸吐纳,莳花弄草,游河赏景。春去秋来,香客渐多,竟又添了两处房舍,收了好些知客居士。到了治平二年,我已全然不必待客,每日悠游,无所事事。

在汴河上游荡多了,渐有文人墨客过船来赏景吟哦。虽不免有轻佻之徒,终是止步于道门之外。风言风语,对我来说亦不过清风过耳。别说我整日游荡,便是循规蹈矩安居观内,风言风语亦不曾止息。这本是世人借以自娱的不二法宝,我又何必在意?

这一日,船上忽然多了一个新面孔。他也不与众人聚饮赋诗,只坐在船尾呆呆望着我。我在船头向他颔首致意,他亦还礼。如此三日,他方过来行礼,道,小生高朗,字伯通,这厢有礼了。

我笑,公子姓高,莫非是宗室?

高朗摇头,非也。说来也巧,我本名叫做高英,只因犯了当今圣上的讳,因此改作高朗。

我指着我那为众人誊抄诗作的小徒,公子怎么不过去饮酒?

高朗说,小生此来,本不为饮酒,更不擅作诗。在此安坐片刻,得瞻道长仙姿,于愿足矣。

从此以后,高朗便时常随我游河,众人散尽,只有他日日送我回道观。他总是在道门外数丈停下脚步,施礼目送我回观。久而久之,我的心竟也不足起来。这一日,我挽留他,公子何不进来歇歇脚?

他笑笑,观中都是女子,进去不便。道长请。

我进了门,又回身目送他离开。这一刻,我深恨这一身青丝道袍,是如此的不解风情。

当天深夜,观中起了大火。我被浓烟熏倒,不省人事。待醒来时,却见一中年女子正坐在床沿倾身望着我。这不是我的房间,也不是我的道观。眼前女子似曾相识,我想了好一会儿,方开口唤道,银杏姑姑。

那一日,我饮过药正准备歇息,启章进宫来告诉我,他派人烧了仁和屯外的那座道观。

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哥哥为何要去烧一座道观?

启章说,这就要问一问你的好儿子了。宫里那么多美貌的女子,他偏偏要去宠幸一个道姑!

我这才明白。两个宠妃一死一逐,你让皇帝还如何宠幸宫中的女子?一个道姑而已,哥哥竟连一个民女也容不下么?

启章冷笑,这女子如同蝼蚁,我何曾放在心上。只是说起这样不检点的出家人,妹妹就没想起别的什么人来么?他痴恋此女,就没有点别的意思么?

谁?

他的生母,蓝山城的艳尼智妃。他早已看不惯我们启家,这我知道。可如今,他连妹妹也不放在眼中了,难道妹妹还要姑息他?让一个贱尼的孽种坐在龙椅上,就不怕他将来害你儿子么?

我叹息,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