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 (第1/4页)

梁启明有点着急了,道:“王爷……”

“晋王请起。”皇上伸了伸手,旁边的太监就过来搀扶,韩耀庭站了起来。

皇上看着他笑着,摆手示意他坐下,道:“晋王无须多心,梁大人对京城的一些事情不熟悉,你也无须怪他,虽然朕走了不过三年,但很多人和事也都不熟悉了,以后还要晋王多从旁协助,你若走了,朕怕连有些旧人都不认识了。”

韩耀庭闻言这才坐下了,道:“至于梁大人说的高大人牵扯恭王的事,臣从未听说过,臣当时是和父王、恭王一起进的京,恭王的事情臣最清楚,恭王妃如何死的,臣的母亲老王妃曾经专门派人查过,也都是一清二楚,皇上想要听……”

说到这里故意一顿,道:“找个时间,臣慢慢说给皇上。”

皇上缓缓的点了点头,道:“好,就这样吧。”

梁启明稍微的有点着急,轻声道:“皇上……”

皇帝转头看了他一眼,声音也不大的道:“就这样吧。”

重新说了一遍,意味就不同了,梁启明躬身一声都没敢多吭。

安国公七十多岁了,须发皆白,脸上好多的老年斑,站在那里颤颤巍巍的,原本似乎是打算不说话的,但现在却咳嗽了起来,道:“皇上圣明。高大人这一次居功至伟,若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被降了罪,对皇上不利。朝局才定,皇上正需要用人的时候,总不成身边就只一直用那几个人?现如今是管理国家,不是一个小圈圈,用的人多了,文臣武将全都需要,身边的人也需要一些容人之量……”

梁启明一下子有点怒了,直起身道:“安国公此话何意?!”

安国公看向了他,慢悠悠的道:“就是这个意思啊,梁大人听不明白吗?”

第112章

梁启明刚说了一句:“安国公……”

皇上也咳嗽起来了,梁启明只好不说话了,心里骂了安国公一句,倚老卖老!

安国公斜睨着他,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其实,老国公虽然不应该干涉朝政,但老人有老人的见识,皇上还是很重视。且安国公的话是提醒了皇上,今后是要治理国家的,需要的人更多。梁启明虽然能干,但确实心胸狭窄一些,对晋王、对高源都心怀不满。

皇上也知道他为什么不满,无非就是因为,他才是跟着自己在外流浪漂泊了三年的人,他和松涛等等这一群人。

这些人,皇上当然倚重,当然知道这些人才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

但是,就如安国公说的,治国不可能只凭着那几个跟着自己亡命天涯的人,需要更多的人,这个时候,稳定朝局,安定人心也是很重要的,必要的时候,既往不咎都是应该。

梁启明对晋王、高源等人不满,不过就是因为这些人只是到了最后时刻才出手而已,最后时刻造反。没有吃过苦,没有这三年的亡命之路。晋王亲手杀了昏君,着实有抢功之嫌,高源也不例外,处处维护晋王,显然是已经形成一派,和自己作对。

不过,皇上的视野和梁启明不同。

皇上是做了十几年太子的人,辅政也有十年了,朝局凶险的时候,有多凶险,他心里明白。晋王没有亡命三年,但却并不一定表示,在京城就过得很好。

从晋王那晚上几乎没有多留一点时间,就将昏君杀死,就能看出来,晋王对昏君有多恨!这种恨,一点不比皇上少,皇上也在想,如果是自己去抓昏君,说不定也会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抽刀捅死他!

皇上闭了闭眼睛,深吸了口气,鼻子有些酸。

“先太子妃跟着朕出走三年,吃尽了苦头,最后也没能见到朕登上皇位,朕应该给她一个后位……”说到这里皇上声音都有些哽咽:“传旨,追封先太子妃李氏为后,着钦天监择选吉日,为皇后加冕。皇后的谥号,朕要亲自择选。”

“是。”众人答应。

原本说着杀人的事,但现在扯到了太子妃,似乎有些跑题了。皇上伤心,御书房里的气氛就凝重了些,半天没人说话。

过了一会儿,皇上才整理了一下心情,恢复声音道:“继续。理国公赐死,抄家,所有男丁流刑二千里,女眷贬为庶民。敬田伯赐死,抄家,家眷贬为庶民。这些全都叫……”想了想,去看梁启明:“梁大人,你去办吧。”

梁启明忙磕头:“是。”

起来了,但是却并没有马上出去。

门口回来了一个太监,等着皇上说完了,屋里的人答应着,间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