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 (第1/4页)

始生活,表面上看去,似乎前几日的那场战争在他们心中已经烟消云散了。

百姓就是如此,他们的要求很简单,有个安乐窝,每日有三顿安乐饭,也就可以相当的满足了,至于究竟是谁在统治他们,他们一点也不会关心,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一点沐临风是充分的了解的,就说如果他没有来这个时代,即将就会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那时候全民族对满洲都是怀着义愤填膺的情绪,但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呢?百姓们一样给三朝皇帝歌功颂德,一起享有康乾盛世。

所以百姓们只有一点要求,就是能有个安定的家,其他什么都不会管。

沐临风这几日来一直都便装在苏州的各条大街小巷之中,视察当地的民情,从百姓的口中,沐临风也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点认识是绝对正确的,百姓们已经开始不再谈论几日前的战争了,而是谈论一些杂七八的琐碎之事。

沐临风这才放心下来,不过沐临风也明白,若是当真以为百姓已经忘记了这些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百姓只所以不提及,那是需要盛世来牵绊的,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一个起来闹事的依然还会是这些,看似不想战争放在心上的百姓们。

乘着青浦、吴江与昆山的战报还没传来,沐临风开始准备召见苏州本地的乡绅土豪,同时准备筹划徒弟改革之事,只要将百姓的生活真正的提高了,将他们从压迫中真正地解放出来,才是让百姓忘记战事带来的痛苦的最佳途径。

第四篇 烟雨江南,南北分明 411章 全面反击,平定江南15

苏州城也是千古名城,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苏州的经济也是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这里的乡绅土豪们,自然都是肥的流油。

经沐临风多番了解,这才了解到,苏州的富豪们,大多经营着丝绸生意,苏州也是轻工业城市之中的佼佼者,本来这里的丝绸都有朝廷督办的“织造处”来统一管理的,不过在朝廷管辖下的苏州,首先养肥了的就是各地的官员,与东厂的监军们,其次才是商贾,最苦的则就是织造厂的那些工人了。

苏州一城百姓有一百多万人,其中一大半的女性在从事织布事业,一大半的农民在种植桑树,剩下的才是地道的庄稼汉,这里生产的粮食,一年的产量都不及扬州、淮安等郡县一个季度的。

不过苏州的丝绸出产量却是全国第一的,每年要生产出数十万匹的丝绸,按照当时的市价,再全按照中等丝绸来计算,那么一年由丝绸带出的总经济竟然有上千万两之多,可谓惊人。

沐临风知道这是苏州的优势,若是强制取缔,让种植桑树的农民改种农作物,是绝对不可能的了,看来只有利用丝绸这一块,来再度提高百姓们的生活。

如果要提高百姓的生活,那么自然第一步,就是要让织女与桑树种植的农民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样才会促使经济良性循环,百姓们赚的钱多了,就会更有劲头去种植桑树,养殖丝蚕,若是一味的只是让商贾们从中获利的话,这样的经济体系完全就不正常。

这一点可能近几十年内都不会出现什么大动乱,不过时间一长,百姓们觉得自己受到的剥削越多,那么首先出现的就会是停止种植桑树,然后是养蚕户开始转业,回归种植五谷,最后是蚕丝供不应求,通货膨胀,最后是织女集体罢工,最终连商贾们也是亏损倒闭,导致整个苏州经济瘫痪。

沐临风能看透这一点,并不是沐临风是什么经济学的高材生,而是沐临风知道历史上这些案例比比皆知,只要稍微懂得历史的人都能知道。

沐临风能看到这一点,但是唯利是图的商贾们是否能看到这一点呢?未知之数!

沐临风在了解了这一系列的苏州情况之后,立刻与杨耿开始商议,道:“看来要提高苏州百姓的生活水准,必须先统一蚕丝价格,然后是统一织女工资,可以适当采取多劳多得,最终就是商贾纳税的问题了!”

杨耿听沐临风如此一说,不禁惊讶地看着沐临风,沐临风见状奇道:“怎么?我说的不对?”

杨耿连连摇头,随即拍手笑道:“杨某今日才知道,临风你是个全才啊,不但懂军事、政治,还懂经济,实在是千古难得一出的旷世奇才啊!像临风你这一类人,无论放到那个朝代,都是宰辅之才啊……”

沐临风闻言微微一笑,随即心中一凛,杨耿没有说是治国之才,为君之才,定然是还惦记着由郑成功继承皇位之事,他这时时刻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