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士兵们严阵以待,他们已经做好战斗的一切准备,随时准备将手中的箭射出去。

在传说中的倭寇面前,不少士兵还是很紧张的,没办法,他们是第一次上战场,对手又是让大明军队望风而逃、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倭寇。

吴兵也是有点紧张,他不是害怕倭寇,他是千总,是奋武营的军官,在朱由检的政治学习中,他已经认识到马革裹尸,是军人最好的归宿。所以他不是担心自己死在战场上,只要他能成为李靖、卫青那样的军人,能为汉民族开疆守土,青史留名,死在战场上不可怕,他担心的是奋武营第一次上战场,士兵们在面对强悍的倭寇时,能否顶得住。

如果在大明的国土上,连区区两千倭寇都顶不住,还谈什么开疆守土?那真的只有马革裹尸才能对得住军人的身份了。

“第一队弩手放箭。”吴兵的声音不需要太大,前面三队只有一百五十名士兵,能够清晰地听到他的军令。

“嗖,嗖,嗖。”

一百五十支箭先后离开士兵的弩,向坦然而行的倭寇射去。

本来应该是齐射,但考虑到倭寇是纵队,太多的弩箭施展不开,就会发生许多弩箭射倒同一名倭寇的情况。弩箭的速度快,威力大,一箭就够了,如果射在倭寇的身体上,即使不死也是重伤,如果射在胳膊大腿上,倭寇暂时不会死去,但奋武营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伤员是绝对不会漏网的,吴兵要尽可能的多杀伤对手,死不死没关系,自然有人给未死的倭寇补上一刀。所以一百五十支箭不是同时发射的,而是五十支箭一组,如果倭寇已经倒下,就没有必要再射,后面的箭要射向还没有倒下的倭寇。

“啪,啪,啪。”

前面的倭寇纷纷倒地,一箭穿心或者一箭封喉的情况极少,奋武营士兵的箭术还不能与建奴相比,大部分倒下的倭寇都没有死透,发出尖利的叫喊声,没有受伤的倭寇惊呆了,他们和那些受伤或者死亡的倭寇一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吴兵是残忍的,没有给倭寇思考的机会。

“第二队弩手放箭。”

“嗖,嗖,嗖。”

第二队弩手开始放箭,第一队弩手已经蹲下,他们开始给弩重新装箭,同时给第二队弩手让开空间。

刚才第一队弩手放箭的时候,因为紧张或者害怕,手指有些僵化,命中率不是太高,第二队弩手放箭的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传说中强悍无比的倭寇也是血肉之躯,一样在弩箭面前倒下,他们的紧张和害怕有所缓解,命中率也有了提高,倒下的倭寇也更多了。

但倭寇也看清了奋武营发射的弩箭,原来倭寇的倒下,全是因为奋武营的弩箭。

倭寇们已经感觉到面前的明军和以前见到的一遇即溃的山东兵不一样,但他们无论怎么样,都是明军,他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向前冲,冲垮明军的防线,一旦明军溃败,就是一群待宰的绵阳,他们的倭刀从来都是砍在明军的后背,即使面对死亡,明军也没有回头看一眼的勇气。

倭寇们叽里咕噜了几句,很快,前面的倭寇扔掉手中的财物,双手持刀,向奋武营的士兵冲去。在死亡面前,他们终于放弃了手中的财物。

第一队弩手已经装好箭,他们不需要吴兵的口令,就各自选定目标,发出手中的弩箭,然后退到工兵的后面。他们扔下手中的弩,拔出腰刀,随时准备肉搏。随后,第二队弩手也射出了第二箭。

冲在前面的倭寇,已经没有多少人是站着的,后面的倭寇补上来,继续冲击奋武营的防线。

弓手们在计算着倭寇的距离。

“第一队弓手放箭。”

在他们还不能确定倭寇是否已经进入射程时,吴兵冷静的声音在他们的耳边响起。弓手们没有犹豫,迅速射出了第一箭,然后蹲下,将空间让给第二队。

这时倭寇刚好进入第二队的射程。这并不是第二队的士兵力气小,射程近,而是前面的倭寇倒下,后面的倭寇补上来,刚好进入第二队的射程。如果补上来的倭寇倒下了,后面的倭寇再补上来,又会进入射第二箭的第一队弓手的射程。

六百名弓弩手,总共射出一千二百支箭。倭寇都是步兵,相对骑兵而言他们的行动是十分缓慢的。

在平坦的地面上,面对缓慢移动的目标,弓弩手的命中率还是不错的,虽然开始的时候,士兵们有些紧张,但随着倭寇不断倒下,士兵们紧张逐渐缓解下来,命中率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即使命中率只有两成,也有两百多名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