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亡十人的情况下全歼倭寇,实在是奇迹,朱由检、秦永年的用兵,已经直追当年的戚少保。

“李大人过奖。保境安民是军人的职责,奋武营也是大明的军人。”朱由检嘴上谦虚,心中却是得意了一把,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带兵,完胜倭寇,不仅让士兵们得到血与火的锻炼,也增强了他的信心。要拯救大明,看来这条路走得通。“只是倭寇虽除,但地方百姓家破人亡,安置百姓、恢复生产、稳定地方秩序的事,就有劳李大人这样的文官了。”

“临淄百姓,自是下官职责所在,下官自当尽力。虽然不敢和奋武营歼灭倭寇相媲美,但下官一定会很快稳定地方秩序,尽早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说到百姓的事,李元侃侃而谈,那是他的强项。

“李大人可知治下损失多少?”秦永年本来对地方上的事不感兴趣,但朱由检、李元二人说到百姓,他倒想看看倭寇到底将山东蹂躏成什么样子。

“回禀秦将军,得奋武营及时出击,临淄县损失不大,只有部分农田被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临淄的百姓没有其他的损失,倒是临淄东面的青州府……临淄作为青州治下的属县,自当义不容辞协助青州百姓渡过难关。至于青州更东面的莱州府、登州府,就不是小小的临淄县能救援得了的。秦将军、信王殿下还是奏明朝廷,早作安排。”作为知县,李元还是很有能力的,奋武营刚刚歼灭倭寇,他就派人查看百姓的损失,这份精神,绝不是一般的官员所能比拟的。

但他既不是东林党,也不属于阉党,所以当了十五年的知县,一直得不到提拔,只是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做他的七品知县。

秦永年点点头,李元能相助青州府,已是超出职责所在,若是恢复山东半岛东部各府县,确实不是临淄这个小小的知县所能办到的。但他是军人,对地方上的建设也没有什么好多建议。

“李大人,我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希望李大人不吝赐教。”朱由检已经看出李元还是一位勤政的知县,心中稍稍安定,对李元的印象也不错。“本次倭寇侵入山东,究竟从何地登陆?还有,倭寇劫掠之后,为何不回东瀛,而是一路向西,他们的目的何在?”

“禀告殿下,此次倭寇是从登州登陆。下官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与倭寇交战的山东兵,是从登州开始溃败的,一路向西蔓延;至于倭寇为何一路向西,原因有二:一是从登州到济南一线,富裕的府县较多,倭寇以劫掠为目的,自然奔富裕的府县而去。二是山东地方府兵较为分散,以卫所为单位,分散各地,平时不易监管,疏于训练,连士兵的人数……因此倭寇将山东府兵视若无物,向西劫掠只当旅游。”说到军务,李元皱起了眉头,他只是知县,品级太低,虽然是文官,因为没有后台,根本不能干涉地方军务。

“李大人所指,可是地方吃空饷?”朱由检早就明白京师军的猫腻,何况山东?以奋武营的空饷推测,山东的府兵能有五万就不错了。这些士兵又分散在不同的卫所,平时基本不训练。

朝廷的军费都是拨付给辽东前线,各地卫所根本没有充足的军费,算起来朝廷欠他们的银子,恐怕是天文数字了。

没有军费,府兵只好自己种田,但大明府兵制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早就糜烂不堪,这些府兵要想自己种田,也是不可能,因为当初分给他们的土地,早就被各地的权贵兼并了,他们已经沦为权贵的长工或者短工,靠给别人打工谋取一点可怜的生活费,平时根本没有时间训练。

除了身份不同,他们已经和普通的百姓没有两样。难怪他们听闻倭寇的消息,就望风而逃,如果不逃,多半要和普通百姓一样,成为倭寇的刀下亡魂了。

大明的府兵制,已经走到尽头,与朝廷现在的经济状况也是不开的。

大明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宗室和文官的手中,在大明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不用纳税的,一些普通的农户,为了避税,往往将土地挂靠在读书人的名下,加上东林党一再阻挠朝廷征收商税,使户部的收入锐减。但朝廷的支出却在增加,光辽东的军费,就已经超过五百万辆,挤占户部的绝大部分开支。

现在朝廷根本没有银子支付府兵的军费,没有军费,府兵就不能从事训练,就没有战斗力。

大明北方的九边重镇需要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付建奴、蒙古的骑兵,军费都拨到边镇,特别是辽东。没有战斗力的府兵当然得不到军费,这已经是一个死结。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内阁和兵部都意识到,打仗,府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