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1/4页)

孙传廷虽然压制不住左良玉,但崇祯的圣旨还是有一丝威慑作用的,左良玉看到崇祯圣旨上的严厉之言,也不敢怠慢,率军北上,只不过速度很慢,简直和蜗牛差不多,要是用左良玉这种速度赶到开封,恐怕得个一年半载,但对于这样的情况,崇祯和孙传廷都是素手无策,谁让自己也有短处,没有粮饷呢,再说左良玉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让崇祯松了一口气,崇祯就怕左良玉会公然抗旨,如果抗旨的话,崇祯也没有其他办法,现在全力对付流寇,哪里有精力和实力来解决跋扈的左良玉。

王守仁接到圣旨后,不由有些惆怅,因为田羽在他离开的时候,曾经和他深谈过,田羽知道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会在襄阳建立政权,虽然因为自己带来了一些蝴蝶效应,不知道历史还会不会按照原来的轨迹进行,但是田羽回过头来看看,虽然自己带来了一些效应,但好多事情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进行了,如果真地按照历史的发展,那么王守仁在湖广的压力就很大了,因此田羽特意嘱咐王守仁,让他时刻注意李自成的动向,告诉他李自成一定会在十六年攻打襄阳。田羽当然不能告诉王守仁自己是穿越来的,只是说自己凭着中原的态势分析的,但王守仁却深信不,因为田羽在他心目中虽然说不上和神差不多,但至少田羽的预感和直觉还从来没有失败过,因此崇祯的圣旨让他左右为难,违抗圣旨恐怕不行,但自己率领湖广镇北上,一旦被李自成钻了空子攻陷襄阳,恐怕自己这个总兵难逃杀头之祸。

虽然圣旨是崇祯下的,但一旦襄阳被攻破,崇祯一定不会认为是自己地战略问题,而将全部责任推卸给自己,更何况自己一个从山东镇出来的将领呢,恐怕崇祯会杀而后快,因此王守仁考虑再三,给崇祯上了一封奏疏。虽然王守仁奏疏中打算留在湖广,但是他还是担心崇祯不会同意,因此也做好了北上的准备。

十天后,王守仁地奏疏送到了京师,崇祯一直关注着中原战场,对来往的奏疏往往不过夜便批示,看到王守仁的奏疏,崇祯将其他奏疏都放在了旁边,拿起王守仁的奏疏看了起来。

王守仁追随田羽之前是有功名在身,不但文采很好,也写了一手好字,他最拿手地便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崇祯可不知道,看到这封奏疏,还以为是王守仁派人捉刀写成的呢,心中赞扬了一下字,崇祯仔细的看了下去,王守仁在这封奏疏中写道:“……流寇集患十五年而现独大,非一朝可图也,现豫西众府县已陷十之七八,寇势减大,往往数万骑为一队,飘忽如**,非中原之兵可剿之……而欲急已溃之中原,失可之险要,蛇豕肆衅,恐其祸有不止于藩王者。此社稷之忧,而非小小成败之计也。”王守仁这封奏疏已经认识到了大明和流寇双方实力的对比,处于劣势的大明已经不能主动地寻求流寇主力作战,只能扼险据守,等待时机。同时王守仁还提出,一旦自己挥军北上,流寇南下湖广,襄阳自不能守,一旦襄阳失陷,中原震动,星星之火恐成燎原之势。

王守仁地这封奏疏完全是从客观出发,没有夹杂着任何个人色彩,但是在崇祯那里却变成了田羽在和自己较劲,再加上王六摔伤的事情,崇祯连起来一想,更加确实了心中的想法,因此他立刻否决了王守仁的想法,不顾实际情况,下令王守仁必须北上参加会战。

王守仁接到崇祯的第二道圣旨后,不由苦笑了半天,他想了又想,还是提笔写了一封奏疏,奏疏上写了田羽当时地分析,当然王守仁不会傻到告诉这个分析是田羽的想法,在最后,王守仁说道:“臣挥兵北上,襄阳空虚,一旦流寇南下袭击襄阳,则襄阳危矣,臣为湖广总兵不得不为湖广百姓着想,因此请圣上三思。”

崇祯看到王守仁地奏疏之后。气地一把将奏疏丢在了地上。恶狠狠地说:“田羽。田羽!”这次崇祯可真冤枉了田羽。王守仁地这封奏疏完全是自己地意思。田羽远在辽西。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崇祯圣旨地内容。怎么会指使王守仁上疏呢。但暴怒地崇祯已经丧失了理智。认为一切都是田羽授意地。崇祯真地非常想派出缇骑将王守仁押回北京杀掉。不过最后崇祯还是压下了心中地火气。又给王守仁下了一封圣旨。措辞非常严厉。限王守仁接到圣旨后

王守仁接到这个圣旨后。知道自己再写多少奏疏都没有用了。甚至反而让自己摊祸。因此只好率领二万二千大军北上。留下三千军队守卫襄阳。王守仁多数都是新军。战力本就不是很强大。再加上无饷。士气很低落。就是连粮草都需要山东镇地接济。这样地军队面对流寇能成功那才怪了。

王守仁率领二万多大军出动。是不得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