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1/4页)

但是,人生往往就是这样,纵使抛舍万贯家财也乞求不来的东西,忽然之间有一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

当汤宽这天才来至刺史府的大堂之中坐下,面对着眼前这位衣衫褴褛、被差役们推推搡搡抓到刺史衙门的杀人嫌犯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前些时,据城东的里长报称,城东老君观里的那个老乞婆不知何时被人杀死在了观内。要说起这位老乞婆,与堂堂的刺史大人曾有过不止一面之缘。她人虽年老埋汰,说起话来语气倒大得很。汤宽至今清楚地记得,一年前他头一回见到老乞婆时,这个老婆子就送过他八个字的谶语:“逢龙即起、从龙不终。”

汤宽听了,心中颇为不快。他破家舍财,被皇帝钦立为众臣楷模,说是逢龙即起,尚不为过;但这后一句显然不是什么好话,从龙不终,是说他汤宽没有好下场吗?

因为这个缘故,汤宽对这位老乞婆印象颇深。

老乞婆被杀,杀人疑犯迅速被辑拿归案,对汤宽来说,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人命案子啦。可是,这个年不及弱冠的杀人疑犯怎么这么像一个人呢?

汤宽释褐至今,已近四十年,其中在长安各部、院衙门供职就长达三十年,见识不可谓不广。眼见得面前的落魄少年分明就是朝廷明令查访的皇长子、睦王殿下李启,汤宽差点都要醉了。

当今皇上最宠爱的,被天下人视为不二太子人选的睦王竟被他找到了!

逢龙即起、逢龙即起,敢情说的是这位未来的真命天子!

尽管这位年轻人一言不发,既不承认杀人,也不愿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汤宽凭借着他过人的识人本领即可认定,他就是睦王李启!

一旦意识到自己即将因此而时来运转、飞黄腾达,汤宽随即做出了一个与三年前破产买官相比,丝毫也不逊色的重大决定。在用六百里驿传直接向长安呈送消息之后,他并没有向节度使衙门同时报告找到睦王的消息,而是率领二百名精壮的府军军士,亲自护送睦王踏上了晋京的旅程。

第六十三章 骇世惊俗(一)

睦王李启平安无事地返回长安,轰动了朝野上下。在巴州的讯息传来之前,包括皇帝在内,几乎没有人怀疑睦王已被投靠叛军的江陵王暗中给杀害了。

因此,当皇帝一个多月来第一次走出后宫,在延英殿见到从殿外走进来的果真就是李启本人时,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颤抖着双手走近前,一把抱住李启,父子二人相拥而泣。

以“尚父”、晋国公、中书令李进忠为首,十几位奉旨前来迎接睦王回京的朝廷重臣见此情形,许多人也都陪着落了几行热泪。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些位朝廷重臣的记忆中,睦王李启本是位风流倜傥的皇子,不但骑射俱佳,而且饱读诗书,颇有辩才。而今数月不见,他竟变得内敛沉静了许多。

当皇帝拉着他的手,仔细询问起他从江陵城中脱险,以至后来流落到巴州的前后经过时,他只简略地答道:“父皇诏命李舒返京的旨意到达江陵之后,他便放儿子继续南下了,儿子独自一人,迷失了道路,故而误入巴州城。”说罢这话,便低下头再不肯多说一句。

李进忠不相信早蓄异志的江陵王会如此轻易地就放了睦王,呵呵笑着走到李启面前,伸手拍着他的肩头说道:“睦王殿下这一路受惊了,想必有什么隐情当着臣等的面儿不便明说。今天奉旨在延英殿迎候殿下的皆是陛下的股肱之臣,殿下不必心存顾虑,一切但说无妨,臣等都想亲耳听到殿下此番的传奇经历呢。”

李启在从巴州回京的路上已听汤宽详细介绍了如今朝中的情形,知道李进忠加“尚父”尊号,权倾朝野,并不以他当众对自己有失恭敬为非,反倒站起身,朝着李进忠躬身施了一礼,答道:“实情确乎如此,小王不敢欺瞒众位大人。”

高高坐于龙座上的皇帝听了他这话,想起两个多月前曾庆则孤身回京报信,称江陵王擅将睦王留置在江陵不放,朝堂之上主剿与主抚两派争执不下,自己遂到后宫景暄处商议应对之策,景暄向他献策,下旨如江陵王返京参加先皇百日祭仪,以观其行的一段往事来。当时景暄曾分析,江陵王接到朝廷要其返京的圣旨后,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多半会立即放了睦王。而今和李启的回答两相验证,果然如此。皇帝心中暗叹景暄不愧出身将门,若论起谋略来,丝毫不亚于其父。

李进忠讨了个没趣儿,讪讪地自己解嘲道:“殿下和亲大使的差使还未了。如今吐蕃使节就在长安,殿下这一次平安返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