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壹绕�沼质�洹�

怀着这样的心情,李进忠哪儿还有心思去大力整饬京城治安,有时候他甚至幸灾乐祸地想:眼下出现的这些盗贼充其量只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蟊贼,什么时候像波护那样的江湖巨盗再在长安城中现了身,作下几起大案来,才够吴弼那个老儿喝上一壶的呢!自己身为“尚父”、中书令,本就不应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承担责任,索性让皇帝的这位亲娘舅尝尝焦头烂额的滋味吧。

而对于吴弼身后的皇帝,李进忠更是抱着种任性和较劲儿的态度:你不是想一步一步地侵削的我手中的权力吗,对不住,老夫这回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你的种种行为只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看你能把老夫怎么着?

一连几天过去了,朝中、宫中始终风平浪静,传言没有像李进忠设想的那样变成现实,反而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宫宴上,皇帝在向他敬酒道贺的同时,还稍带着向他问起了长安城中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盗、抢案件,言下颇有责备他这位暂代京兆尹之职的朝廷重臣办差不力的意味。

这让李进忠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正当他狐疑不定,进退两难之时,北方的战局骤然发生了惊天逆转,令李进忠无暇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皇帝究竟想把他怎样。

八月十五刚过,景云丛昔日麾下的第一猛将,朔方节度使吕怀先就用六百里驿传向朝廷呈报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叛军大首领,大燕国的“皇帝”危不全在云州叛军的一场内讧中被乱军所伤,竟不治而身亡了。

皇帝接到李进忠亲手送至延英殿的这个消息,禁不住顿足捶胸,仰面连呼三声:“苍天佑朕、苍天佑朕、苍天佑朕哪!”

当日,皇帝便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正式册封皇长子、睦王李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建衙开府,统辖十道兵马,展开对叛军残余势力的全面清剿;册封副元帅景云丛兼任元帅府长史,坐镇中军,协助李启调兵布阵;命令朔方节度使吕怀先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一鼓作气,尽快攻占叛军的老巢云州;命令河北、河东两道行军副总管傅奕向河中叛军发起总攻,限期半个月,务必一举收复河中重镇;命令陕虢观察使柳毅和虢州刺史曾庆则整军备战,伺机对蒲州叛军展开反攻。

同时,在大朝会上,皇帝还一连敕任了汤宽等二十几位官员充任河西、陇右、泾原三道各州的刺史并兼任各州团练守御使,统一服从大元帅府的指挥和调遣。

李进忠手捻佛珠,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离着皇帝最近,自始至终他都在悉心倾听着皇帝亲口说出的每一项任命,但直到临近散朝,也未曾听到有关尚敬和吴弼两人的任命。不知为什么,他顿时觉得一阵轻松:前几天宫中传出的消息看来只是捕风捉影的讹传,不足为信。

及至皇帝宣布散朝,他随着人流向含元殿外缓缓而行时,身旁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恩相位居中书,有协理阴阳之功,又职兼兵部,有保障襄助之劳,今日为何会闷闷不乐呢?”

李进忠闻声转过头,见一身簇新紫袍的韦敞正用捉摸不定的眼光看着自己,他对这个朝三慕四的小人既已抱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此时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儿更不愿与他多做纠缠,遂随意朝他拱了拱手,敷衍道:“韦侍郎误会了,老夫正思量着如何在长安城中捕盗捉贼,替陛下解去后顾之忧,哪里会闷闷不乐?”

说罢,也不待韦敞再多说什么,便迈开大步朝大明宫外走去。

韦敞立在原地,眯起双眼凝视着李进忠渐渐远去的背影,苦笑着摇了摇头。

第七十三章 宦者封王

李进忠一路上都在琢磨着韦敞方才那句看似平常却不乏话外之音的询问,隐隐觉得他似乎在向自己暗示着什么,又仿佛在挑拨自己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叛酋横死,平定叛乱已成指日可待之事,皇帝任帅调将,部署反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韦敞为何要单单挤至自己身边说上那么一句不咸不淡的话呢?

直到回到晋国公府,到书房门前一眼望见侍立在门旁的来兴儿,李进忠头脑之中才豁然开朗,回想起了扣留来兴儿的当晚禄光庭曾劝说自己的话:皇帝曾对自己有过封王的许诺。

是啊,若遵循前朝的成例,但凡朝廷有诸如平定叛乱之类的大事发生,首先封赏的无一不是佐赞皇帝、协理阴阳的宰辅之臣。而今日的大朝会上,莫说是封赏,即连提上一句宰相为平叛付出的辛劳都不曾有过,这的确称得上是件反常的事。

李进忠独自闷坐在书房里,一通胡思乱想之后,得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