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这些个吐蕃军士打心眼里瞧不上卖国求荣的汤宽,虽见他额头上沁出黄豆大的汗珠,脸色腊黄,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愿留在他身边照料他,反而人人都欲首先找到景暄的尸骨,以便回去向纳悉摩请功,因此,一旦得了汤宽要他们单独行动的命令,连头都没回,押着那一班宫中杂役出院到别处接着搜寻去了。

汤宽闭起双眼,刚要斜歪在座中打个盹儿,突然感觉到迎面一缕微风拂过脸颊,他颇为惬意地挪动了一下肥胖的身子,却觉得脖颈间陡地窜上一阵凉意,一惊之下,他忙睁开双眼,只见不知什么时候,面前已站定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子,正用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架在自己脖子上,冷冷地盯着自己。

这一惊可非同小可,汤宽就觉得两裆间一股热流涌出,竟吓得尿了出来。

此时,从殿外又走进了三个身穿杂役衣衫的人,其中一位冲着汤宽抱拳说道:“汤大人,多日不见,久违了。”

汤宽紧紧夹着双腿,竭力避免叫人发觉出自己的糗样,张皇着问道:“你,你是谁呀,怎会认得汤某?”

那人走上前几步,与那高个女子并肩站在汤宽面前,似笑非笑地说道:“一个多月前在睦王府一别,汤大人好大的忘性,竟认不得我了吗?”

汤宽迷蒙着双眼,将来人仔细端详了片刻,才恍然叫道:“你,你是晋国公府门前的那位小兄弟!”

辛十二娘却不似来兴儿一样对汤宽那么客气,手腕微一用力,剑尖便在汤宽脖颈上划出了一道血痕,沉声逼问道:“说,你们在这宫里闹得鸡飞狗跳的,是在做什么?”

汤宽一旦认出了来兴儿,便如同溺水的人拉住了根救命稻草,忙不迭地朝来兴儿哀求道:“小兄弟,你跟这位女侠说说,把剑从我脖子上挪开吧。这样子,我说不成话。”

来兴儿没料到汤宽是这么一副怂样,又好气又好笑,遂上前亲手将辛十二娘的剑从汤宽脖子上拿开,带着几分意外地向汤宽问道:“汤大人,这满朝的大臣都随着皇上东迁了,为何只有你一人还留在这大明宫中?”

汤宽听出他竟不知自己投降吐蕃的实情,本已吊在嗓子眼儿的一颗心才要放下,却听来兴儿身旁的辛十二娘冷笑一声,说道:“好心的小子,这还用问吗?咱们眼前这个胖老头只怕已经是吐蕃人的奴才了。”

来兴儿带着锦屏、江中石与辛十二娘一道,今日一早便按照昨晚几个人议定的行动方案,乔装成宫中杂役的模样,趁吐蕃人不备,悄悄混入了大明宫。

本来,来兴儿是坚决不同意锦屏随他们入宫来的,可架不住锦屏念主心切,觅死觅活地非要亲眼见到景暄的埋尸之地,才肯相信景暄真的已不在人世了,来兴儿拗她不过,只得勉强答应了她。

他们一进得宫来,当即惊喜地发现大明宫内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戒备森严,零零星星地所看到的一些吐蕃军士也因不奈受长安炎热的天气,都三三两两地围聚在宫中各个阴凉处避暑,连个把守宫内各处院门的人都没有一个。

第一百七十七章 随机应变

在锦屏的强烈要求下,来兴儿只好先将几个人带至了东夹城内,指给她看下埋有景暄遗体的那块大青石。锦屏一见之下,禁不住一头扑在大青石上,放声痛哭起来。来兴儿唯恐她的哭声传至宫中那些吐蕃军士耳中,忙强拉硬扯地将她从大青石上拉起,半逼半劝地把她带出了东夹城。

几个人在宫内找了个隐秘的所在,意图待锦屏情绪稍稍平复下来,再做进一步的打算。锦屏紧持要先回宝象宫中瞧上一瞧,好从那里找出一些景暄用过的物件,留在自己身边,权当做对故主的纪念。来兴儿思忖着,方才所见吐蕃兵力显然不足,如此一来,后宫倒是不失为一处可供自己等几人在大明宫中栖身、落脚的好去处,便点头答应了。

然而,待他们刚刚走近宝象宫时,恰恰遇到汤宽带着一干人等来此找寻景暄的尸骨。辛十二娘眼瞅着宝象宫中只剩下了汤宽一个头戴璞头,身穿锦袍的大官儿,按捺不住胸中急欲杀奸锄恶的念头,没跟来兴儿打招呼,便纵身跃入了宝象宫,想一剑要了汤宽的性命。来兴儿眼见辛十二娘率先进了宝象宫,迫于无奈,只得与江中石,锦屏紧随她身后赶了过来,却意外地发现殿内坐着的是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汤宽。

其实,跟在辛十二娘身后一进得宝象宫的正殿,认出殿内坐着的是汤宽,来兴儿随即便断定此人必非善类,多半是已投降吐蕃的汉奸。他之所以明知故问,浑做不知,概因他心中尚没有拿定主意,对此人该杀还是可以加以利用,想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