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1/4页)

“小北荒楚中南收留叛贼孔有德,狄忠明诸人,实与叛贼无异。此番俘送奴酋豪格,也恐目的不纯,皇上当下旨天津总兵,扣其使者,拿往京城问罪!”

“此言有理。

当年孔有德与狄忠明诸贼接连战败,受困穷城,海中有黄龙堵截,岸上有朱大典率军相围。早已是穷途末路,可朝廷费尽心机,却被那楚中南轻易摘去了果子。平白得了那数万精兵。若非如此,彼等不过一群逃难之人。要粮没粮,要饷无饷,要人无人,要兵无兵……如何能够屡屡与后金八旗交战?甚而还擒了豪格,恐惧皇太极率大军相逼。故而将豪格送至京城。明里是想皇上报功邀宠,暗里。实是为了让那皇太极将精力从东转到西,暂解自身小北荒之困。……此人用心险恶,若非避于穷荒之地,朝廷亦当派兵一并捉拿问罪!”刚刚那名大臣说完,又有一名御史上前说道,两人的话得到了不少朝臣的赞同,除了站在前面的几员重臣,还有一些稳重些的大臣,大殿上的许多人都纷纷向崇祯情愿:

“请皇上将那小北荒使者捉拿问罪!以正国法!”

“温爱卿,你为首辅,又觉得该当如何?”崇祯沉吟了一下,出声道:“皇上,臣以为……”温体仁暗暗叹了一口气,这首辅的位子真的是不好做,尤其是给这位崇祯爷当首辅,更是难办。少说少错,多说多错,就算是不说,恐怕早晚也跑不了一个错处!不过,跟上面那位爷处的久了,他总算也比较了解了对方的脾气,他相信,虽然没说,可对他刚刚处置豪格的意见,崇祯暗地里肯定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对于建州鞑虏,虽两次打到北京城下,可崇祯却依然并没有将其视为心腹大患,反而总是对那些起起落落的农民军心烦不已。而农民军已然如此难以收拾,再在这时候去招惹强敌……就算崇祯肯定也不愿意招惹。要知道,两次被人打到家门口已经是奇耻大辱了,就算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知道,瓦剌也只是打到北京城一回而已!所以,崇祯肯定不愿意再让皇太极再来上那么一回,因为这种事记在历史上实在是太丢人了。基于这一想法,他才敢断定,崇祯这个暴躁脾气的家伙会同意把先前的仇恨先放一放,把那杀千刀的豪格先押起来,等到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完了。。朝廷的大军可以聚集起来前往辽东进剿之后,再斩杀祭旗!只是这小北荒……

“皇上,小北荒着实讨厌可恨,尤其是那楚中南,居然无视皇上与朝廷的威严,竟敢收留叛徒,此罪实不弱于孔耿二贼!只是,臣以为楚中南居然收留了孔有德等人,可他们既然能跟后金交战,说明还是有那么一份忠义之心的。虽俘送豪格有些别样的用心,可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能牵制后金一部分兵力,对朝廷大局也有一分帮助!……”

“温大人,难道你还要为叛贼说话么?”温体仁话音未落,,有东林党所属的官员便忍不住斥道。

“温某只是为朝廷,为我大明社稷着想,不像某些人,最上忠君报国,却只会党同伐异,为争权夺利,竟不惜颠倒黑白,将不法之徒宣为忠义之士,如此于国于家皆无所用之辈,安能不屡屡败坏朝廷大事?”温体仁冷冷答道、

“你……”被温体仁如此强硬的驳回,那东林党官员张口结舌,却无话可说,温体仁的话是有所指的。前段时间,有个叫郑鄤的,本来是致仕大学士钱龙锡的门生,天启年间因为弹劾魏忠贤而罢官,只是,这个郑鄤虽然弹劾过魏忠贤,自己却也不是什么好人,被罢官之后,依然在家多行不法。就连其母家亲戚吴宗达也对其十分厌恶。郑鄤通过同门钱士升的门路企图复起。曾想投靠温体仁,但这人却又跟东林党关系暧昧,温体仁自己虽然两面三刀,却对此人两面三刀的作为极为不满,最终接着吴宗达的手将其告发下狱。东林借题发挥将郑鄤宣传为忠义之士。想把这件事当做温体仁的黑材料,可惜,查来查去,还是郑鄤自己不检点,罪有应得。所以崇祯下旨将其凌迟处死。而这一场对决。也让东林党人在崇祯面前又一次大大失分……因为这是颠倒黑白!崇祯自己没少做过这种事,却最恨别人在自己眼前做同样的事情。再加上当初在辽东的多次兵败,也多有东林党的影子与责任。崇祯安能不狠?温体仁在这当口提及。很显然是被东林党的屡屡挑衅气坏了,想挑起崇祯对这帮东林党徒的火气来。要知道,自从当上首辅之后,他也曾多次想过有所作为。却一直被东林党阻挠,两家的仇已经根本没有化解的可能了、

“温爱卿,先不要理会那些没用的人,你以为朝廷该当如何对待这小北荒?”果然,崇祯又发话了,虽然语气平淡,可是,刚刚发言的那名东林党的御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