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4页)

“大家看呢?”楚钟南看向了众人。

“我当然希望越早把那些鞑子消灭越好。可是,现在还不是我们最好的出兵时机。”黑衫青年的眼睛里掠过一丝阴霾,“他们还有粮食。”

“没错。现在的战斗,根本就是后勤决定胜负。不过,洪承畴很聪明,他早早地就把大批的粮食,包括我们送过去的那一批都集中到了铁岭,反倒是吴三桂和祖大寿,虽然有来自关宁方向的支持,可他们恐怕支撑不了太久。”孔有德说道。

“……我倒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可以先插插手。”一直没说话的刘采青突然说道。

“哦?”

“让第三军出马,沿辽河航线北进,给吴三桂和祖大寿他们运输粮草。这样,他们就可以免去关宁方向那长长的后勤线,也可以避免多尔'和多铎等人掐断他们的辎重补给。”刘采青微笑着,有点儿阴险:“而这样一来,他们的生命线也就攥到了咱们的手里……”

“他们不是笨蛋,同样也能想到这一点。”沃尔姆斯说道。

“那又如何?难道他们还能拒绝这种好事儿?”刘采青笑笑:“再者,我们并不只是要掌着他们的生命线,咱们的大军也可以随着粮船秘密地进入辽东不是……”(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明钦差

更新时间:2009…10…22 21:04:49 本章字数:4984

食!

所有的问题最后都集中到了这一点上。明军有粮,但皇太极早就将辽东、辽西两地百姓清空,他们的粮食最近也是从关宁一带运送而至。可关宁吴三桂和祖大寿的那点儿家底儿根本就不够养活这么一支大军,何况,除了十三万张嘴之外,他们还有四万匹马要喂。而除了关宁一带,重新复起的各地农民军也迫使大明朝廷不得不加紧调派人马,前往剿灭。可调派人马自然也需要粮食,虽说只是几十万人,可这对早就已经挤出什么实在货的大明王朝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南面的杨嗣昌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粮食,祟祯在给了他二十万两饷银之后,便命其“就筹粮”。而相比起深得祟祯信任的杨嗣昌,洪承畴却有点儿“朝中无人”的尴尬。虽然祟祯和北京的朝廷也知道事关重大,使劲儿地帮着筹措了一批粮食运过来,可是,这些粮食从京师起运,再过山海关,然后沿宁远、锦州等地运过辽西,再运至辽东,期间还有将近一半的消耗,可想而知有多艰难。要不是洪承畴未雨绸谬,一直在暗中积蓄,又有楚钟南先前给他提供了两个月的粮食,明军恐怕早就无法做到现在这样的沉着了。

而相比起明军,满清一方就显得惨多了。皇太极将百姓北迁,目的是想在北方先屯下来,看明军和小北荒为了争夺辽东而大打出手。这当然需要时间,所以,大批的粮食早早地就被当作种子种了下去,而除此之外,背井离乡的一百多万人既要盖房种地,又要吃喝拉撒,这些人的口粮,一天的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在强行迁移地时候,皇太极就已经跟汉人百姓撕破了脸,十多年来做出的缓和民族矛盾地努力也早就被他扔到了天边。皇太极拿出了昔日女真人的凶狠劲儿,没有粮食就抢,不给就杀!以残酷的镇压换取前线所需要的食物,但即使如此,加上蒙古方面提供的一些牛羊,满清大军也仅仅只是能够支撑而已。

这也就促使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被包围地最严密的铁岭反倒是最不缺粮的,虽然还要喂着两万匹战马,可总体来说还能支持下去。而包围在外面地满清军队,还有祖大寿、吴三桂等军队,日子却一天紧过一天。不过,明知道大家都开始缺粮,多尔衮、多铎兄弟却并没有去截断被祖大寿等人派去运送粮草的队伍,而祖大寿等人也没有去阻挠皇太极去北面筹粮……

大家似乎都在,看谁先撑不住。

而就在这个时候,樂祯十年元月,刚刚过完了年的平壤迎来了一拨特殊的客人。

……

林喜和赵长带着两百多人地锦衣卫,大摇大摆地了早就换了主人的城池,进入了平壤的驿站。而跟他们两人一起来的,还有一个瘦小干枯的小老头儿。老头个子不高,两只眼睛就像是蛤蟆一样鼓突出来,眼神也似乎十分迷蒙,可是,对于这个老头儿,林喜和赵长山都十分客气,尤其是林喜,司礼监的秉笔大太监,虽然排名靠后,却是有着指挥锦衣卫和东厂这两特务机关权力地高层,整个北京朝廷能比得上他的人也已经没有几个,他都对人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