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1/4页)

皇茄俺H恕�

边居谊尴尬笑了笑,道:“大人称呼,边某愧不敢当也,还是叫边某名字为好。”

说白了,他现在是流亡的朝廷官员,朝廷一旦追究起来,他还是一个罪犯,能保住性命已不错,哪里还敢当大人称呼。

张贵笑了笑,却是不吭声。

边居谊只好说道:“综合各路的消息,可以看出鞑子这次南下已抽调了襄樊的阿里海牙大军,董文炳强占正阳,疏通北方通道,显然是鞑子已打算放弃襄樊作为后军补给。”

“也就是说,襄樊的位置变得不再重要,但恰好是鞑子将正阳作为后军补给之地,对我军却更加有利,只要我军截断正阳通往伯颜大军之路,便可以限制伯颜大军作战,但前提是阳逻城堡和夏贵水师一定要把鞑子挡住。”

“只要两军能够相持下去,我军截断正阳补给的作用就越大。所以,我军并不一定要攻下正阳,只要截断正阳的道路就可以了,一攻不如一守,一动不如一静。”

“再者我军仓促而至,又是骑兵潜行,没有携带攻城武器,攻城不利也,而且守军比我军还要多,攻城更是不得作为的最坏打算。”

“老边说得很好。”陆秀宗为人较为稳重,也赞同道:“这样一来,我军只需在正阳通往阳逻城堡的道路上层层截断,让董文炳大军不得南下和伯颜会师,那就使得阳逻城堡压力减少,我军守住阳逻城堡又多了几分希望。”

“不错,不错。我骑兵也可以主动出击,骚扰鞑子的后军补给,延迟董文炳南下的速度。”王虎臣也插话道。

“不妥,万万不妥。”陈大举大声道:“这样一来,我军就被局限于防守不能动弹,只有挨打的份上了,我均州军向来只有攻打鞑子,哪里有鞑子攻打我均州军的份上。”

文漳也接话,道:“大举说得不错,我均州军在成军前的战术就非常明确,不计较一城一池的损失,在没有占据优势之前,不与鞑子拼消耗,层层拦截鞑子虽然不错,但恐怕并非大人之意也。”

张贵见文漳、陈大举、陆秀宗等人争执,就连边居谊、王虎臣等人也加了进来,心中有一丝丝的甜,无论他们说什么,无论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但只要他们说了,张贵就觉得非常欣慰,毕竟他们不再是惟命是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念头,有了自己的策略。

都成长了,快点成长起来吧。

“大人,你认为怎样呢?”李成这个大嗓门,把张贵从幻觉中叫醒,让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的甜蜜不得不面对现实。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张贵赞扬,道:“不过老子也有一个想法,说出来给诸位听一下,还请诸位指点。”

董士选这两天有点心神不宁,但这种不安来自哪里,他却不知道,大雨连续下了两天,而且还有继续下的样子,不过按照以前的天气,大雨过后就是大雪来临。

然而南下大军还没有好消息传回来,听说大军被堵在沦河和阳逻城堡之前,大汗不久前还命襄樊的阿里海牙率领大军支援,围困襄樊的兵力被阿里海牙抽调之后,襄樊鹿门山大营便有被袭的可能,正阳就成了大军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通道,这也是父亲抢占正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阿里海牙的援军与丞相会师,使得朝廷的兵力占了绝大的优势,但又有消息说汉人也派出了援兵,想必宋廷再愚蠢,也知道此战之后再无天险可守吧?伯颜是一个大胃口的狼,人越多胆子就越大,看来伯颜丞相是想一次性解决南方的问题了?

也难怪伯颜心急,北方以海都为首的诸侯王爷蠢蠢欲动,这一两年还好说,但等海都成了气候,想必草原又要开战了。再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消耗,宋廷仅存的能打仗的将领不足,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要不然再过几年,等汉人缓过气来,想一鼓作气取汉人的京城,也是不容易之事。再说海都能答应大汗吗?草原上的诸侯王爷能答应大汗吗?

大汗,名不正……

唉,真是多事之秋啊。也难怪朝廷要派父亲出征,父亲都将近六旬了,希望不要像史家的老头一样,不久前刚命丧军中大营,听说小儿子史格受了伤,不过却能赶在老头弥留之际见了父亲一面,也算是尽了孝子之道,史家老头也算是有人送终。

史家也怪可怜的,先前刚死了史揖,现在史格又受了伤,史天泽老头又熬不过这个冬天。看来三大世候,只有两大世候罢了。

史老头的死,却成全了张弘范那小子。

董士选虽然鲁莽,但对大汗的心思也琢磨得非常清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