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遇到了短时间无法匹敌的对手吗?”陈王刘宠听得频频皱眉,为太史慈口中某位兄弟的义父被几名“歹人”加害而感到气愤。不过当他注意到太史慈明显黯然的神色时,他立马话峰一转,肯定道,“依本王看来。你等暂时分离也无不好……当初在颍川时,本王观你兄弟几人皆乃难得的逸才。若你等同进同退,抱成一团,寻常人是拿你等没有办法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此也会使你等过于依赖同伴。于自身的磨练无益……”

“师傅教训的是。”太史慈低着头应道。

见太史慈的神色依然有些失落,陈王刘宠沉吟了一番,朗笑道,“你与本王在颍川时便有师生之谊,如今你来投奔本王,可是欲本王教你?”

听陈王刘宠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太史慈也不虚伪做作,抱拳正色说道,“正是!……求师傅教我!”

陈王刘宠深深地打量着太史慈。见他眼神炯炯,一副无畏无惧之色,心中很是满意。不过正待他要说话之际。忽见宅院外传来一声长喊。

“报——!”

陈王刘宠的面色登时就变了一变,眼神冷峻地注视着一名大汗淋漓的陈国士卒从府外急奔进来。

只见那名陈国士卒几步紧跑至陈王刘宠跟前,单膝叩地,抱拳急声说道,“禀殿下!方才斥候来报,长平的黄巾贼首彭脱再起五万大军。直奔我陈城而来,估算脚程。三日后便可抵达城下!”

“终究还是来了吗?”骆俊在旁听得清楚,脸上浮现几分古怪的笑容,望着陈王刘宠似笑非笑地说道,“殿下呐,但愿我等最后别闹了笑话才好啊。”

“哈哈!”陈王刘宠朗笑了两声,旋即淡定自若地说道,“上回彭脱那贼子进犯长平县时,本王已下令召收了五千勇丁,如今训练了已有十余日光景,正好拉出来使用……加上国内三千驻守兵卒,合八千人数应该可挡那彭脱了!”

'以八千人应战五万人?

太史慈听得心中一愣,在他身旁,骆俊捻着胡须颇有些意外地说道,“听说那彭脱凶悍非常不假,但却不擅长练兵,难以想象他在如此断的日子里,便拉扯起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呐!……若是咱们此番战败,这算不算是养虎为患?”

陈王刘宠闻言淡淡一笑,正色说道,“依本王看来,黄巾贼若是散布,反而祸大,倒不如促使其合军聚拢……一战而定!”

太史慈在旁越听越感觉不对劲,犹豫一下后迟疑问道,“师傅,骆叔,你们说的……似乎早知那彭脱会来攻陈城?”

陈王刘宠笑而不语,骆俊则哈哈大笑道,“岂是早知?此乃是殿下故意诱使那彭脱合军来攻我陈城罢了!”

太史慈一听顿时惊愕,见此,陈王刘宠温声解释道,“彭脱黄巾反起于我陈国长平,此五万之众,西可联合颍川黄巾波才,南可支援汝南黄巾吴霸,无论其驱兵至颍川或汝南,两者皆不能挡。……因此,本王诱其攻我陈城,实是为减轻颍川、汝南两地官军压力。陈城城坚墙厚,况且我国兵士又以弓弩手居多,若在守城时登高远射,贼军虽众然不能克城。待其粮草耗尽、军心浮动,欲向后撤军,我等再出城掩杀一番,便可一战而扑灭这支乱军,不至于叫其去祸害颍川及汝南。”

见陈王刘宠贵为国姓诸侯王,心中亦时时顾念大汉,太史慈心中很是佩服。忽然,他心中一动,好奇问道,“师傅,那彭脱为何会被你诱来攻陈城?”

陈王刘宠一听笑道,“此还不简单?近阶段黄巾贼乱起于各地,广收人马、扩大军势,如此一来粮草必定不足,因此本王故意命人放出风声去,言我陈城粮仓内米粮充盈,可供十万人食一年,一旦听说此事,那彭脱又岂会放过?”说罢,他似有深意地望了眼太史慈,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子义,身为弓将,最紧要的是要看透风向,因势利导……我问你,若有朝一日你在下风头,而敌却在上风头,风向对你不利,你该如何处理?”

“跑?”太史慈琢磨了半响,试探性回答道。

陈王刘宠闻言哈哈大笑,在摇了摇头后,这才注视着太史慈正色说道,“当风向不利于你时,你当静待时机。……或者,诱使敌主动移向下风处,以利诱之!这姑且就算是本王教你的首堂课吧,你记在心中!”

“……是。”太史慈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将陈王刘宠的教诲牢记心中,他隐隐感觉,陈王刘宠教他的不单是如何成为一名弓将,还有些领兵应战的经验之谈。

“本王对你的期待,可并非一员弓将呐!”

似乎是看透了太史慈心中的疑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