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郑森摇了摇头,说道:“还是打仗重要,后队离不开你。”他回头看了一眼桌子上的那把短刀,随后说道:“你现在回去指挥后队,一旦我需要你的支援,我会立刻派人去给你下令,你要随时做好准备。”

待冯锡范走后,郑森又重新走回书桌边,再次端详起那只铜管。

他将铜管又仔细的看了一遍,终于下定决心。他将铜管平放于书桌之上,接着将腰刀抽出,并将其缓缓举过头顶,随后一咬牙,将腰刀照准那铜管的一端挥去,狠狠砍向那只铜管。

“嘭”的一声,腰刀将铜管劈为两段,随后又砍在了书桌之上,刀身深深的嵌在了木头上。

郑森顾不得拔下腰刀,他伸手将铜管拿起,提心吊胆的向铜管里望去。

一卷皮纸装在铜管中,腰刀已经将其劈为两半。郑森倒吸一口冷气,现在他才发觉自己刚才是多么的卤莽,他不及多想,急忙将皮纸扯出,随着皮纸掉到书桌上的还有一个很小的铜块。

郑森将那铜块拿起,方才发现那“铜块”并非铜块,而是一枚非常精致小巧的铜锁,铜锁的侧面刻着一个小小的“飞”字。郑森拿着那铜锁看了看,见其紧紧的锁着,锁上却无钥匙,他又将铜管用力在书桌上磕了磕,却并未发现钥匙,他只好暂时将那铜锁放在一边,小心的将断成两截的皮纸重新合在一起,却见那上面写满了小字。

郑森认得出那是父亲的笔迹,便仔细看了起来。在看完一遍之后,郑森的脸上渐渐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立刻重新拿起那把铜锁,盯着锁上的那个“飞”字,口中喃喃自语:“原来如此。”

※※※

江水滔滔的长江岸边。

紧靠着长江的南岸,二十座炮台已经建成,沿着江岸排成一列,由远及近,远远望去,就象是二十个巨人站在江边。炮台是用土和木板垒筑而成,每个炮台高均为五丈,间隔约五十丈。在每个炮台的南边均修筑有弹药库,炮台所用的弹药全部储存于此。

这些炮台是镇虏军全军士兵花了一日一夜修筑好的,为了督促部下早日建好这些炮台,林清华亲自前往炮台挑土挖沟,看到楚国公都如此卖力,所有人也都全力以赴,就连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书生也加入了修建炮台的行列。

林清华站在一座完工的炮台上,手中拿着千里镜,向着江北岸望去。只见在与此地相对的北岸,也有十座炮台正在进行修筑,只是进度明显比江南岸的炮台修筑进度慢,看上去只修好了一半。林清华收起千里镜,向着炮台下看了看,忽然向赵奉喊道:“赵奉!”

赵奉正指挥着部下往炮台上拖运大炮,听见林清华喊他的名字,立即奔上炮台,敬了个礼,说道:“赵奉在此,请公爷下令!”

林清华指着江北岸,问道:“怎么江北岸的炮台修得那么慢?”

赵奉向着北岸望了望,说道:“这个末将也不清楚,不过,依末将来看,这似乎是因为北岸的兵太少。不如等将这些大炮全部拖上炮台之后,末将亲自率人渡河,去帮他们一把。”他无限惋惜的叹道:“要是工兵团在就好了,早知道要在这里修炮台,我就顺便把他们也带来了。”他话锋一转,说道:“不过,既然现在郑森的船队已经东进,那么敌军就不大可能轻易的从这里经过了,这些炮台说不定还派不上用场呢!”

林清华点头道:“工兵团派到开封协助修筑沿黄河的炮台去了,开封那里比我们更需要工兵团,况且开封兵力较少,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你过江后尽快督促士兵们将炮台修好,虽然敌军被郑森堵在下游,不一定能轻易突破郑森的防线,但毕竟打仗不是儿戏,不能大意,还是多预备一些防御措施才好,就算这些炮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也能威胁一下敌人。”他顿了顿,话锋一转,问道:“这次郑森送来的两百多门大炮之中有多少能用的?”

赵奉道:“末将刚才大概的清点了一下,那些老旧大炮大约有一半可以架在炮台上,而剩下的一半因为射程太短,打不了多远,即使架上炮台也起不了什么用,所以末将准备将剩下的一百门炮放在军队中,随军而行,见机行事。虽然郑森送来的那些大炮不怎么样,不过他送来的火药可真是送的及时,而且那些火药很不错,我已经把它们分给各部了。”他忽然又想起一事,问道:“郑森把那些用不上的小船也交给我军了,但我军中没有几个会驾船的,这些船反而显得累赘,标下以为不如将其全部焚毁,免得落入敌手,不知可否?”

林清华想了想,说道:“先别烧,派些人看着,你再派人去附近招募些渔夫,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