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 (第1/4页)

只眼闭只眼,好为自己将来留条后路。更让多尔衮心痛的是,明军的大规模侧面包抄战略彻底的断绝了满清的后援,在林清华的高压与怀柔的两种手段下,漠南蒙古已经不再是满清的盟友了,他们不仅联合起来将那些仍听命于满清的蒙古部落兼并,将那些与满清有姻亲关系的王爷杀掉,而且还掉转刀口,帮助明军攻击清军,在此次的战役中,蒙古的骑兵就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与明军骑兵部队一同封锁了北边的一些重要关隘,切断了清军北退的通道。

与上面三方面的因素相比较起来,双方在武器上的巨大差距就更是决定性的因素了。虽然多尔衮在几年前就大力的加强了火器的生产,并大量装备绿营,但是,当他在两年前得到几只缴获的明军快枪的时候,他心中的必胜信念立刻就垮了,他无法相信明军的武器如此先进,虽然他曾鼓励并重金悬赏工匠仿造快枪,但是,仅仅有枪是不够的,没有相配套的子弹,仿造出来的快枪只不过是一堆废铁而已。

万般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好再次将希望寄托在火绳枪与燧发枪上,希望绿营能够用这些武器抵挡一阵,然后再由清军骑兵侧翼冲击。但他的这种战法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失败了,因为他吃惊的发现,双方的武器差距已经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而绿营兵的忠诚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不少绿营部队往往不等明军开近,便战场倒戈,将监视自己的八旗军官杀死,并将枪口对准身后和阵形侧翼的八旗骑兵,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不等明军发动进攻,八旗骑兵就先乱了,待明军攻到身边,那么立刻便全军崩溃。

也正因为绿营不再可靠,因此,在守城战中,多尔衮将绿营兵全部拉到了城外,去冲击明军战壕和阵地,在连续的三次大规模冲击结束之后,满清最后的三万绿营全部溃散,大部投降明军,小部被消灭在战壕前不到百丈的地方,剩下几千侥幸逃回城里的也被杀了祭旗,以震慑那些匆忙召集起来的八旗乌合之众。

明军围而不攻的行为暂时替多尔衮解了燃眉之急,因为那些八旗旗主和太后暂时不再催促他出城作战了,他们只希望明军围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只要等到关外的援军到来,那么至少他们这些皇室贵族是有可能逃出关外去的。所以,当城头上那些向明军肆意开炮轰击的清军大炮被明军大炮摧毁之后,整个城市马上变得异常的平静,除了城内那些伤兵们的哀号和那些愁眉苦脸的八旗丁壮们的唉声叹气之外,再也听不到别的什么动静了。

多尔衮开始并不清楚明军的意图,但很快明军就用火箭向城内射来了信,在信中,明军主帅林清华要求满清派出使者,他希望满清能够主动投降,免去一场不必要的浩劫。

多尔衮是坚决反对与明军议和的,他更无法接受投降的想法,因此,当那些旗主撺掇皇帝与太后派出使者的时候,多尔衮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们的说话,用自己那响亮的嗓门挨个斥责那些胆小的旗主,并力主抵抗到底。

当然了,多尔衮疯了,但皇帝与太后并没有疯,他们冷静的分析了眼下的形势,均认为只有与明军议和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即使议和不成功,但最起码能够拖延时间,以便坚持到关外援军赶到。

虽然皇帝与太后极力避免说出“投降”两个字,但是多尔衮还是非常清楚他们的意思的,因为林清华在信里明确保证,只要满清皇帝肯投降,那么他不仅将保证他们两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将允许他们继续作为满洲人的首领领导八旗,很显然,在皇帝与太后看来,林清华开出的这个条件是很诱人的,起码在现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形势下是很诱人的,他们没有理由不仔细的考虑考虑。

虽然多尔衮和他的党羽强烈反对与明军议和,但是在皇帝与太后,尤其是皇帝的坚持下,使者还是派了出去,与明军主帅林清华见了面,并进行了秘密商议。

也正是由于使者带回的消息,更进一步加强了皇帝与太后投降的念头,因此,他们连夜召集大臣和八旗旗主,商议对策,而多尔衮也正是准备前往皇宫,去参加这场关系着整个满清前途的朝会。

想到这里,骑在马背上的多尔衮不由自主的收住了缰绳,胯下的战马也放慢了脚步。

多尔衮愣在马背上,过了半天才缓过神儿来,口中喃喃道:“是啊,皇帝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我们这些老臣他是不放在眼里了!”

正当多尔衮愣在御街正当中的时候,忽然从他的前方不远处传来一阵哀号,紧接着,便有一队数百人的队伍向着多尔衮这边涌来。

待那些人走到身边,多尔衮一看,却原来是一支送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