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马石匠比划道:“二十年前,朝廷在浙江大举修建石制海塘,小人应征为匠。知道那海塘所用石条规制均为长五尺、宽厚皆为尺半,和这块石条长短大小一模一样。况且经小人仔细辨认,这石条用材的确是浙江那几个县出产的,海塘用石皆取于此。”

“你能确定?”

马石匠拱手道:“小人在此行浸淫多年,这份眼力还是有的,确是海塘石料无疑。”

怪了,怎么会是抵挡海啸大潮的海塘用料,谁会吃饱撑着专门造这种一模一样的石条用在内陆堤坝上?李佑实在不懂这里面门道,于是向专业人士马石匠求教道:“江南除了修海塘有人去造这种石料吗?”

“以小人在这一行的见识,真不曾听闻这种事,其他书友正常看:。”

“我再问你,给你五万两银子,你能办来至少五千方乃至万方这种石料吗?”

马石匠摇头道:“这个价格五千方或许可以试一试,万方绝对不可能了。”

难道钱皇商那伙人胆大妄为到敢去拆下海塘的石料运来贩卖?没人智商低到招惹这么明显的灭门大祸罢?石条这样的东西不太可能长途运输的,钱皇商必然是从江南一带搞来的。想了一想,李佑皱眉道:“既然没人造,南直隶和浙江什么地方还有这种石料?”

“这个因小人修过海塘,略知一二。”马石匠道:“海塘每年都要修补的,所以在浙江临海一带存了许多备料。去年,小人应征去府城造城墙,和南边的同行闲谈时,听说浙江巡抚因为材质不合格,将大量海塘备料报废后处理了……”

听到这个,李佑大惊,心头巨震跌坐于交椅上,暂且按捺住又对马石匠道:“今日话语,不得外泄半字!”

虽然马石匠不明就里,不清楚李佑叫他来辨析这块石条是为什么,但他多少年来做惯工程,深知其中厉害,仍答应说:“先生放心,小人也是怕死要命的,绝不敢去吐露半个字,今日只当没有来过。”

送走了马石匠,李佑坐定了一动不动,脑中翻江倒海起来。

整个事情呼之欲出了——浙江那边(多半是巡抚主导)诈称不合格报废,侵吞了备用石料,然后卖掉贪污。钱皇商也是其中一份子,这次他若得了五万两银子,看似亏本,其实本钱可能只有几千两运费而已!难怪,难怪!

他只是个小小县衙典史啊,哪里承受的了这种大案。如果牵扯进去,一旦事泄,全家遭殃。而且还是那种为了彰显官法,必被从严从重处理的小人物,他身上可没有任何护身符,也没有官场人情网护着。

第六十五章 快快迎亲

第六十五章快快迎亲

李佑不由得苦笑,他自己都奇怪这时候他居然能笑出来,居然还有闲心胡思乱想,其他书友正常看:。他想起自己上辈子看穿越文,时常嘲笑主角们打个哈欠都能掀起惊天大案。轮到自己穿越以来,一直过的平安闲逸,家长里短不少,但也没有太大波折。谁料到转眼之间就卷入了这么一桩巨案。

说卷入也不恰当,大概现在别人都不知道他猜出了真相罢。

今天凑巧找来的石匠是二十年前修过海塘的老工匠,误打误撞发现了石条的奥秘,又恰好知道浙江那边报废石料的事情。前后一些疑点被李佑串联起来,才能推断出内情。

若非如此,李佑只怕还被糊里糊涂的蒙在鼓里,如果这案子东窗事发,朝廷严查下来,才不会管李佑知情不知情,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经手小吏怎么也跑不掉的。

倘若杀鸡给猴看,别人命运不知道,但他铁定是那群鸡中的一个啊,还是最小的一个。怎么办?想到这里李佑猜测起黄师爷和陈知县两位上司到底知不知情?

若黄师爷知情,而陈知县不知情该怎么办?

若黄师爷不知情,而陈知县知情又该怎么办?

若两人都知情该怎么办?

若两人都不知情又该怎么办?

想的头大时李佑忽然醒悟过来狠拍脑门,心道,这时候我还管他们知情不知情作甚?先想自己后路罢,其他书友正常看:。陈知县和黄师爷无论怎样都是有保护层的,又不是贪污主犯,只是用了赃物石料而已,就算事发上报一个不知情最多就是个昏聩失察罪名,死不了人的。

自己可没有那两位老爷的本钱,也冒不起这个风险,赶紧彻底抽身事外才是硬道理。别扯什么富贵险中求,这场赌局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参加,当看客都是玩命的事情。

李佑不禁庆幸此时别人都以为他不知情,要找个合理的法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