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王同知拿着这篇东西一直忍到到最后才亮了底给自己卖个好,如果自己不肯帮忙,恐怕就不是卖好而是要挟了。

又一想,这老头看上去谦和平庸无能,也许都是假象,敢舍出去脸面的官员多了,有几个只靠这个混到五品?这篇东西莫非是王老头指使神棍们写出来的?越想越有可能……

先不想那么多了,王同知如今大概也没有别的底牌了罢。李佑拱手谢道:“多谢王大人扶持相助,这篇东西实在下流不体面,焉能去污了府尊的眼睛。”

“李小哥但请放心。”王同知将呈文揉作一团扔了,以示心意。

李佑紧接着就道:“不过还有一事,那西水巡检司关押了几十个府城无赖,涉及到下官的考计,请王大人告知洪巡捕,不要再来啰唆了,其他书友正常看:。因为不便审讯结案,只能关押到考核时现充人数,待到八月考计完毕,我就放人。”

王老同知有些为难了,洪巡捕是府衙刑名一系的胥吏首领,上面有相应的推官、通判一直到知府,他这并非当权的老同知去说话很吃力,但也拒绝不了李佑。不由得叹道,底牌亮早了,难怪这小哥刚才问东问西的套话,真是八十老娘倒绷孩儿……无奈只得答应道:“老夫一定尽力。”

话说王同知为何如此委曲求全?原来这知府想叫他致仕回乡,但王老同知恋栈不去,自觉身子康健再干十年毫无问题,知府便把这要钱的大难题给了他。要知道,就连知府老爷都不想(只是不想不是不敢)去直接面对各方面硬气无比的陈知县,换成别的县,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

不想被强迫退休的王老头也只能硬着头皮、拉下脸皮来到虚江县,一个五品文官,连这小小九品芝麻官都得去求。亏得他以不第秀才出贡,多少年历任下僚杂职,卑躬屈膝也是练出来了,换成别人哪里放得下身段。白发老翁,屈身到如此地步,其情可悯,值得一叹。也幸是李佑正好有个法子,顺势就帮了他,换成别人给他个闭门羹,那就更是屈辱。

世人都道:宁欺白须翁,莫欺少年穷。但谁又知道,天意渺渺人生难测,王老头在这花甲之年居然别有奇异际遇,以后做官一直做到了八十岁,在江南巡抚任上才致仕,成为景和朝的官场奇谈,江湖人称国朝之公孙弘也。

那时李佑李大人真是又欣喜又失落,一面欣喜自己与王老大人有旧交情,好歹也是互相帮过忙的,一面又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只恨自己当日生了一双势利的狗眼,没有真正的卖足人情结下雪中送炭的恩义,那可是掌管全地球最富裕地区的巡抚啊。

后话不提,见已经说动了李佑帮忙,同时贴出一堆人情的王同知也不在李家久待,起轿回了县公馆。可惜李父在外面叫办了精美席面到家里,准备留王同知宴饮,全都浪费了,又被李佑暗中鄙视一番。不过到了王老头发达后便反过来了,李父整日拿这事鄙视李佑。

第八十七章 令人恼火的陪嫁婢女

第八十七章令人恼火的陪嫁婢女

送走了王同知,李佑松一口气,经营生意的事在今天终于有了眉目,其他书友正常看:。他如此热衷于赚钱,并非本性贪婪爱财如命,而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尔。

一直以来有个挥之不去的残酷现实就是,李佑的收入应付花销捉襟见肘。他的地位提升的太快,短短几个月间从衙役跳了两跳,成了声名在外的署理巡检,但花费也越来越多。政治上升速度远超收入增长速度,也远超身边妻妾婢女家奴的增长速度……

不论是当典史时也好现在也好,囊中一直羞答答的,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上辈子的中学政治课本告诉李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要完蛋,经济基础不牢固,上层建筑就不稳定。

作为一个月俸仅仅五石,而且还没领到过的新鲜芝麻官,却已有一妻二妾,至少三婢女两长随若干仆役,往来交游又要处处维护相应的体面,李巡检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轿夫可以白用官署的,不需自家开销。

别忘了还有那虎视眈眈的刘老泰山,他准备送宅子送家奴送婢女,其心昭然若揭,其他书友正常看:。如果手头没有财力对抗,最后住着刘家买的房子,用着刘家送的奴婢,花着刘家的银子,那到底是刘家嫁女还是李佑入赘了?

总不能一直靠着嫁妆坐吃山空,或者和父亲住一起蹭吃蹭喝混日子罢。

为了避免自家上层建筑崩盘,成为完蛋的生产关系,李巡检当前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毫不动摇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为什么不假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